可以說,這跟一清子他們從易經,道經里面重新組織言論,成立一個教派相比,都相差無幾。
這也幸虧是孔家,他們宿儒眾多,一輩子都在研究儒家文化,所以他們才能在大半年的時間里,就形成一套完整理論。
像一清子他們,召集了數百道士,忙了大半年,真理教的教義都還沒有編好。
因為這一整套理論不能與現有的知識有沖突,讓人能夠接受,又不能自相矛盾,形成悖論。
但是實際上,國家與民族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相悖的。
民族屬于古漢語的詞匯,用于表達宗族和夷夏之辯。但是實際上,一直在清朝滅亡之前,中國都沒有能夠形成真正的民族觀念。
在此之前,中國也只有少數人引用過民族這個詞語,以至于許多人還認為這個一個英文nation翻譯而來的舶來語。
許多人認識這個詞語,還是在光緒戊戌變法之后,是從日文的漢字借用而來。
因為在大部分中國人心中,宗族才是真正重要的,能代表民族的。
第二世的朱瞻基并不是一個普通人,作為一個已經站在世界頂端的成功者,他對社會的本質也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
看清世界,擺正位置,處理個人與世界的聯系關系,這是沒一個人能成功的基礎,無一例外。
在他的認識中,民族的發展,經歷了從血緣家族,到族群,再到原生民族,再到近代意義上的民族。
血緣家族不用多說,親族是社會的構成基礎。而族群,則是有共同風俗習慣的一群人,他們是享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宗教、語言和風俗習慣的大部落。
如今除了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大部分地區仍然處于這個階段。
原生民族,則是一個自然共同體。其基礎存在于一般民眾的信仰、認知與情感,是區分“我族”與“他族”的籠統概念。
處于這個階段的時候,就是集體意識萌芽的階段,已經學會了融合和擴張,學會了用各種知識,文化,語言來統一思想。
比如現在的大明就處于這個階段。
但是這種原型民族主義并不足以創造出現代的民族國家,比如漢人,猶太人、日耳曼人、羅馬人等等……
雖然這個時候,各民族已經有了你我之分,也學會了利用各種手段來讓對方認可自己的存在,但是還缺少相應的合理手段,讓其融合。
朱瞻基這個時候拋出國家與民族的概念,目的就是為了加快這個進程,讓大明能盡快變成了一個現代民族。
從原生的民族主義到近代的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自我形塑、從自在的民族到自為的民族轉型的過程。
到底是先有民族,而是先有民族主義?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很難分清。
以大明為例,肯定是先有民族,后有民族主義。
但是以非洲、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為例,他們原先只是一些互不相干的部落,是歐洲殖民者將它們統一在一個殖民地國家之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些殖民地人民在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過程之中,必須將自己想象為是一個共同的民族,而非一個個分散的、原子化的部落或族群,因而這些從無到有所建立的國家是通過民族主義的自我意識創建了現代的民族國家。
一個現代民族的建立,需要自我的覺悟,一種被建構起來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想象。
沒有對民族同一性的認知,無法建立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形成國族的觀念。
大明的統一,朱元璋能夠依靠造反驅趕走蒙元,依靠的就是漢人對自我民族的肯定,所以才能萬眾一心,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但是,如今的國家概念依舊非常淡化,人們對國家的認可,還不如說是對民族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