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驃騎戰兵”二
戈壁黃沙可整整的刮了一天一夜,五十多人的隊伍是一步不敢妄動,輪班加固帳篷及清理黃沙,可帳篷還是在一點點的被掩埋,駱駝馬匹雖傳連著,可都是有活動空間的,有能動性的,不時站起身體,使黃沙一直處于身體之下,不至于被黃沙掩埋之。
沙漠風暴過去了,太陽之光重新照在了每一粒沙子上,黃沙在慢慢的吸收著陽光的能量,沙漠地表溫度在上升著,是不間斷的在上升,三十多度轉瞬即逝。
商隊人員是幸運的,戈壁風暴沒有真正形成移沙的局面,要是形成了真正的巨風暴,人及牲畜是很難生存的,可能皆被完全掩埋之。
商隊出發了,踏著有溫度的粒粒黃沙直奔于了“疏勒國”的國城,接下來是順風順水了,順利的進入到了疏勒國國城。
異國各有特色及特殊性,商隊人員可沒有時間在此多停留,匆匆兌換物資及繪圖后便向西域最西的“大宛國”進發了。
驃騎戰兵及商隊人員可都知道“大宛國”是路線圖里最遠的國度了,也是所有人員向往的一個國度,因為大宛國可出絕世好馬,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可真實的出自于大宛國。
蘭大將軍在隊伍出發前也給了“驃騎戰兵”明確的任務,就是如果能花重金得到“汗血寶馬”是最好不過的了,以博得日后國之馬能否混血之,改良戰馬品種之。
商隊經過了長途大漠行走,這日終于進入了了大宛國的國城內,一國一特色,這讓所有人都新奇,包括商隊人員,因為此前商隊人員也沒有進行如此長距離的通商,如果沒有漢王朝所繪制的絲綢之路地圖來做導向,商隊人員根本是沒有膽量行走到東亞及中亞的邊境地帶,只是在祁山周邊通商罷了。
因大宛國與祁山相距太遠了,語言是根本不能相通的,商隊中有兩名朝堂的外事官員隨行哪,外事官員對西域的基本通商用語還是有些了解的,就如現在世界通用的英語一樣,西域各國還是有一種基礎通用語的,一時間只能是外事官員們發揮能力的時候了。
通過外事官員與大宛國商人們的溝通互譯語言,五十多人的隊伍是找到了館驛,傍晚時間以到,一時間只能先住下了,安頓歇息再說了!
清晨所有人吃過了大宛國家特色早餐后開始分之行事了,二十多商人主管通商,二十多人可奔馬去了。
大宛國的通商區是分為兩個部分的,一面是貨物通商區,一面是牲畜通商區,牲畜通商區可遠遠大于了貨物通商區,這就是大宛國通商的一大特色了。
“驃騎戰兵”的所有人員在外事官員的引導下可都奔向了牲畜區,都想在牲畜區內目睹“汗血寶馬”的真容,想見一見馬匹是否真的能從皮膚內滲出如血一樣的汗,想見一見漢武帝為了得到“汗血寶馬”而出大軍長途征大宛到底值不值!
一行人等可進入到了牲畜區,一眼望去,牲畜區早人頭傳動了,馬匹無數,誰人能分辨馬匹哪?
這其實是不用眾人考慮的,一行人等可二十多人,大宛國的馬商們早就關注著眾人了,因為異國人可都是來送錢的,來買馬匹的。
馬商們是不能惡意爭搶交易的,是有規則的,都在自己的馬圈旁靜等異國人搭話了,問詢了,一旦問詢之,其他馬商是不能攪局的。
“驃騎戰兵”的兩名都領及所有人員通過了外事官員與馬商的搭話,翻譯后知道了這里馬匹可分為多少種,主要分之為肉馬及戰馬兩個方面。
兩名都領便想外事官員示意,說明了要看戰馬,越好越好。
大宛國馬商知道了一行人等的來意,便開始引領眾人在其范圍內介紹起戰馬了,眾人隨著外事官員的不斷翻譯,知道了這里光戰馬就是多少種,而且出處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