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淼,南海涯州人士,原涯州府尹之子。
他自幼聰明過人,四識字,六歲作詩,十歲便熟讀經書,十二歲憑借一篇評論大周朝覆滅的《禍周說》名動天下,被當時的圣上也就是安丞炎的太爺爺賞識,特招入國子苑。
李淼淼的父親深知自己兒子只知讀書,許多文章都是紙上談兵,并不貼近生活,便托友人帶其北上,望其路上有所見聞有所感悟。沒曾想行至湄江畔正值雨季,江水大漲,渡江時那友人不慎落水身亡,李淼淼只能獨自前往帝京,半路偶遇一云游道人。
那道人見其心思單純,有修道之慧根,若是入京,玲瓏剔透之心被權勢污染未免可惜,便想收為弟子,助其修行。但李淼淼一心想上京入學國子苑,道人憐其年幼,便護其進京。
那道人注重修行,不為世俗動容,不因疾苦寒心,為了保護李淼淼純凈的心靈不受紅塵所染,不走尋常路地帶著他穿行于山野間,將那湄江至帝京的名山大川走了個遍,但山路崎嶇,水路迂回,走了不少冤枉路,行至帝京已是初冬季節了。
自山林至市井好似山野村夫進入花花世界,對一個少年來說,自然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加之李淼淼本就有出仕之心,那道人沒了收徒的心思,在某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黯然離去。
年少的李淼淼彼時并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么,長年居于涯州的他第一次見到了皚皚白雪,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于他似蜀犬吠日般稀奇,他像傻子一樣在雪地里打了十八個滾,并做了一個決定考取功名,定居帝都。
以他的才智,很快成為國子苑最出色的學生。
不久先皇登基,聽聞李淼淼才華橫溢,特批其參加科舉,他亦不負眾望地取得會試第一的成績。
殿試他表現出色,原本應是狀元,卻因容貌英俊,被先皇點為探花郎,是璟闌歷史上唯一一位十八歲的探花郎。
但李淼淼并不覺得光榮,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受挫。
當然不是最后一次。
高中探花的李淼淼本應入朝為官,卻在披紅騎馬游街時被先帝的二姐文心公主看上,硬要招為駙馬。
璟闌朝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若是娶了公主,封侯拜相便與之無緣,頂多給個舞文弄墨的閑職。
李淼淼正春風得意,雄心未酬,那文心公主又長他五歲,他自是看不上,但先皇登基,文心公主出了一些力,圣旨一下,愿不愿意哪由得了他?
因此,李淼淼的仕途還沒開始,便已經一眼望到頭了。
正如那道人所料,正直善良的李淼淼難以適應官場爭斗,不愿與人同流合污,經常被人明里暗里穿小鞋,他個人又是屬于剛正不阿的那種,所謂水至清則無魚,若不是文心公主暗地里打點,他早不知被貶了多少回了。
終于某一天,在官場浮沉多年的李淼淼認識到自己不是做官的料,辭官回家,一心讀那圣賢書去。
都說上蒼若給你關門,必定會為你留窗。
李淼淼在讀圣人經典時時常會做一些批注,他的老友,在朝為官的王聞道讀了這些批注之后方覺其大才被淹沒許久,邀其入國子苑講學,深得眾學子推崇。
在過了不惑之年之后,李淼淼最終功成名就,成為了國學大家。
人都說經歷之后方能懂得,李淼淼這才覺得人生的道理他早雖爛熟于心,卻還是無法將這一生過得圓滿。
國學大家李淼淼時常會想起年少時想要收他為徒的道人,想到那些風餐露宿的日子,想到立于山巔俯瞰滾滾云海時內心激蕩的豪邁氣概,他想若是當時答應了那道士,人生或許是另外一種光景。
他的心中升起一種渴望,那是對自由的向往。
然而他知道自己沖不破那牢籠,他已經在帝京扎下了根,有妻室有子女,就像一只被斬斷了翅膀的鳥兒,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