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逼 民反,這是水滸傳中一直在強調的主題。
小的時候唐寧看水滸傳,只覺得熱血沸騰,恨不能跟著宋江等眾好漢,去把高俅、蔡京這些奸臣給大卸八塊。
長大了之后再看一遍,就有了些新的感悟。比如施耐庵先生在描寫眾好漢上山原因的時候,不外乎都是在寫這四個大字。
而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
大宋繁榮的經濟和懦弱的官府創造出了一道大宋特有的風景線,那就是漫山遍野層出不窮的強盜。對于這些強盜,官府一般的做法是能剿滅就剿滅,剿滅不了的,只要你不造反,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雙方相安無事的令人發指。
南山盜在潤州乃至兩浙路的名氣都很大,這是一支由強盜、流寇、土匪、小偷組成的兩浙路男子天團。就連如今的皇帝,也能在奏章上看到他們的名字。
潤州一帶附近的百姓和商賈,對此頗有怨言。
如今,南山盜已經威脅到了牛三。正如上一批走掉的山民一樣,他們也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是走,還是留。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潤州換了知州,知州對困擾兩浙路商賈十年之久的南山盜下了戰書,放出話來說,誓要把南山盜給剿滅。
南山盜自然是不理會的,要是官府真的有這個本事剿滅他們,他們也沒這十年的威風可以抖。面對官府十年間三次大剿,十六次小剿敗的戰績,他們有資格站在山頭叉腰嘲笑潤州知州的不自量力。
不過南山盜的老大似乎不這么想,他命令手下最近低調一些,不要輕舉妄動,先觀察一波再說。
所以南山盜的活動范圍,就擴散到了山后公雞嶺這一帶。
那一天正抱著牛三獵回來的鹿肉大啃的村民們,竟然隱約聽到了金鐵交擊的聲音。這不是個好現象,這說明南山盜離他們已經不遠了。
后來的幾天,牛三一直帶著人不停偵查南山盜的行蹤。唐寧掰著手指頭記著日子,一共過了七天,南山盜才扯出了公雞嶺。這七天里頭,飯都不敢造,肉都是跑到深山老林里面去烤,烤完了才拿回來吃。
今天唐寧就蹲在家門口教小石頭和小妮子認字,鍋里的飯他已經做好了,一鍋小米稀粥,又切了一碟的臘肉和腌菜,這就算是晚飯了。
宋人在飲食方面是很講究的,富貴人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增價酬之,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
大多數的村子,即便是貧困的,也有白米飯能吃上。
奈何這個逃戶的村子屬于特困,陶罐里面裝的都是小米。連他們自己開辟的小型耕地,種的也大多都是粟。
自從唐寧可以下地活動之后,家里的伙食他一人就承包了。一開始牛嬸還不同意,結果吃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沒提自己做飯的話。
同樣的材料,唐寧可以做的有味道,而她
就做不出來。
牛三帶著人在山下還沒回來,牛嬸則是挑著水桶去不遠處的溪邊打水。等牛三回來,太陽就該落山了,正是吃飯的時候。
一日三餐在這里是非常奢侈的,除了早上那頓飯之外,再吃就只能等晚上了。如果餓急眼了,就切一小片臘肉放在嘴里進行一番自我安慰,切一大塊當飯吃那是不怕齁死的。
“這個字念唐,這個字念寧。這是我的名字,唐寧。”唐寧指著自己拿樹枝在地上寫出來的字說道。
“唐寧……唐寧哥哥……”小妮子認真的把這兩個字記在了心中。
他不打算教兩個孩子太多的字,因為古代寫字都是繁體字,自己教了人家一大堆的簡體字,到時候除了自己寫給他們的字之外,別的字一個都不認識,這不是誤人子弟嘛。
所以唐寧準備只教會他們寫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