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渡江北上,威脅到揚州。揚州士紳江壽民見太平軍勢大,于是想出一個辦法“道光二十二年,英夷犯江南,我等捐銀十萬兩送給英夷,并攜美酒佳肴前往英夷大營,英夷善而從之,揚州得免。如今長毛勢大,也可以此法,方可同長毛相安無事。”
當年鴉片戰爭的時候,江壽民是用了這個辦法,給英國人送去美酒佳肴和銀子,英國人便沒有攻打揚州。其實英國人根本沒有攻打揚州的計劃,既然有人送來銀子、美酒佳肴犒勞英軍,那英國人還不趁機笑納了?反正在珠江口,在舟山外海,在長江口,都有中國老百姓劃著小船來犒勞英軍,這種事英國人見多了也不奇怪。
但是這一次,揚州這一批清廷官員和士紳誤把太平軍當成了和英國人一樣的品行,卻是大錯特錯了!
揚州是明清兩代鹽商聚集地,當年的鹽商都是官商。在那個年代能夠弄到一張鹽引,可是要有很硬的關系,而且還要花費不少銀子。但是鹽引能夠鹽商帶來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巨額利潤!那樣的暴利,簡直和后世的販毒快差不多了。可是販毒那是要掉腦袋的,鹽商卻是合法的!不僅合法,而且官府還會打擊私鹽保護鹽商利益!說得不客氣一點,只要當上了官府頒發鹽引的合法鹽商,白癡躺在那都能賺到錢。
不過還有一些頭腦聰明一些的官鹽鹽商,他們不僅賣官鹽,也在暗中販賣一些私鹽,他們利用官府給他們的合法身份,組建抓捕私鹽的緝私隊,抄沒私鹽收歸己有,當然了,他們也不會把私鹽販子部抓光了,都抓光了,誰還賣私鹽?于是他們威脅私鹽販子,低價從他們手里買來私鹽,然后摻入官鹽之中高價售出。
揚州鹽商聚集,那些鹽商每個都富可敵國。這個時候的清政府,還未簽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陪得當褲子的條約,所以說那些鹽商還沒有受到清政府的盤剝,每個人都是祖傳家業,世世代代積累下來不知道多少財富。
后來因為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條約需要賠款,還有各種不平等條約要以鹽稅來抵押。而且清政府為了應付巨額的賠款,把鹽引制度改成發鹽票,這樣大批原本的私鹽販子就變成了合法的,再加上為了賠款而盤剝鹽商,所以到了清朝快滅亡的時候,揚州鹽商已經走向沒落,最后是海運興起和津浦鐵路的通車,運河不再是南北的通道,所以揚州到了民國的時候已經徹底沒落了。
但是這個時代,揚州還是異常繁榮。
太平軍早就對養殖場的富裕垂涎三尺了,他們相信,一旦攻入揚州城,城內的金山銀山搬都搬不完。
揚州鹽商當然也知道,一旦太平軍攻入揚州,太平軍肯定不會放過他們的家產。所以都同意了江壽民提出的,大家捐錢給太平軍,以求相安無事的主意。
鹽商派遣的使者隊伍由江壽民親自帶隊,船隊裝上了幾十萬兩白銀,大批牛羊豬雞鴨等牲畜家禽,美酒佳肴,由水門出了揚州城,直接渡江去了天京,面見楊秀清。
“東王殿下,這是我們揚州百姓犒勞天軍的,只要太平天軍不犯揚州百姓,我們愿意歸順太平天國。”江壽民向楊秀清獻上了禮物。
楊秀清哈哈大笑“我們太平軍和當年的英夷不一樣,那幫夷人只知道唯利是圖,而我們太平軍不會貪圖財富。而我們北伐軍只是暫時路過幾日,不會長久住揚州。這樣,你回去之后,讓城內的清妖官員出城暫避,并讓城內百姓在門上貼個順字,便可平安無事;若是不貼,將會視為頑子押來天京問罪!而且我們太平軍不會在城內收賦稅和徭役,揚州百姓可安居樂業。至于你們揚州士紳送上來的禮物,我們太平天國本來就是要救濟貧苦百姓,干脆由你們替我們做了,把禮物帶回去分給揚州百姓吧,就當成我們收了禮物。”
江壽民回去之后,立即把楊秀清的意思和揚州城內的清廷官員說了。
清廷官員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