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技術員劉福安說道“小陳,你也不必沮喪了,以后這種武器也就是一次性的,起飛的時候和飛行的時候能控制好就好了,不必考慮降落,只要能擊中目標,就完成任務了。”
“只是可惜了,摔毀了遙控器接收器。”操作員小陳回道。
總工程師石明華道“沒事的,我們有遙控器接收器的圖紙,隨時可以造出來。”
第一枚模型彈已經送進風洞,正在進行風洞試驗。經過半年多的風洞測試,然后造出一枚按照1:10縮小比例的模型彈,安裝小型火箭,進行模型測試。
這枚模型彈除了火箭發動機之外,就只有彈體和尾翼,沒有任何飛控裝置,也沒有安裝戰斗部,就是當成火箭彈發射出去。在火箭彈的能量耗盡之后,模型導彈就利用慣性在天上飛行,直到耗盡能量墜落。
模型彈被送到試驗場上,試驗場上放著一副火箭發射架。
“把模型彈放在發射架上。”石明華說道。
四名工人抬著火箭彈,把它放在架子上,兩名接上了電點火裝置,隨后拉著電線跑到了安全范圍,把電線接在點火控制器上。
“進入三十分鐘倒計時準備。”石明華喊道。
一名技術員按了一下倒計時鐘,倒計時鐘的屏幕亮起,紅色的數字顯示30:00:00,意味著還有半個小時的時間,接著倒計時鐘上的數字就開始跳動了,變成29:59:59,后面的秒針一秒一秒的跳動……
這種倒計時鐘,當然不可能是后世的液晶顯示器,也不是當年價格昂貴的電視屏幕顯示器,而是由八組紅色小燈泡組成,其中六組燈泡全亮是0,兩組燈泡是點,根據燈泡的亮和滅,組成了時間數字。
這個年代,電視屏幕已經發明,早在五年前,蘇格蘭科學家約翰·洛吉·貝爾德就被高新聘請到了蘭芳了,發明出了電視機。但是這個年代的電視屏幕十分昂貴,所以將會首先運用到雷達顯示屏上。
而早些時候,蘭芳同德國人聯合研制出的雷達,使用的屏幕還是燈泡式屏幕,使用的是一種直徑只有三毫米的微型白熾燈來組成圖像和指針,現在有了熒光屏,就能用熒光屏來取代由白熾燈組成圖像的屏幕。
工人們開始給模型彈注入燃料,這枚模型彈的重量120公斤,有一臺火箭發動機,使用液氫和液氧為燃料,在發射之前,需要向燃料罐內注入燃料。工人們搬來一口氧氣瓶和一口氫氣瓶,把液態的氫氧灌入火箭燃料罐內。
在20分鐘之內,所有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了,接下來是還有十幾分鐘的等待。
人們耐心的等待,當倒計時鐘上的數字跳到零的時候,石明華拉開嗓門一聲大吼“發射!”
負責發射的技術工人壓下了點火器
手柄,電流通過電線,傳遞到火箭尾部,點燃了火箭發動機。緊接著電線被自動切斷了,火箭燃料罐內的氫氣和氧氣被注入的燃燒室內,火箭尾部噴出濃煙烈火,接著火箭就“嗖”一聲飛了出去。
火箭以45度的斜角飛上天空,原本很短的彈翼,在液壓彈簧的作用下,緩緩的擴張開來,隨著火箭燃料的消耗,彈翼越來越長。
模型彈的火箭燃料耗盡,彈翼展開到最大,就像是一架飛機在空中滑翔,這一階段完全沒有外部動力,全部依靠慣性在空中滑翔,滑翔了大約50公里左右,模型彈的能量才耗盡了,掉落在地上。
經過風洞測試之后按照比例造好的模型彈試驗成功了,接下來,科技人員們就開始生產按照實物大小一模一樣的模型彈了。
這枚模型彈雖然只是一枚模型彈,但是除了沒有戰斗部之外,其他的都和真正的反艦導彈一模一樣。模型彈使用火箭發動機升空,速度達到了22馬赫之后,沖壓式發動機自動點火,再由地面遙控,控制導彈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