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用來測試的模型彈,所以不僅沒有彈頭,而且攻擊的只是海面范圍,并沒有拿靶船來測試導彈。對導彈的要求,只是讓導彈能夠擊中目標海域即可。導彈最終將會在地面操作員的控制下,落在目標海域中,有船會把導彈打撈起來。
模型彈上面是有遙控裝置的,這枚模型彈事實上和真正的導彈差不多了,不過雖然沒有了戰斗部,但是在遙控器接收器上面,加裝了放水裝置。這個放水裝置在導彈的引導系統內,平時是折疊起來的,為了不會影響遙控接收器對信號的接受。到了導彈即將落水的時候,操作員就打開一個開關,這疊起來的橡膠袋子就會彈出,把遙控接收器緊緊的包裹住,以免電子設備進了水短路,這樣模型彈回收以后,還能再次拿來測試。
技術人員們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努力,第一枚實物大小的模型彈終于完工了。隨后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們把導彈模型彈運到了海邊,把導彈架了起來。
倒計時鐘跳到了零的時候,石明華一聲大吼“發射!”
工人壓下了點火控制器手柄,導彈火箭發動機啟動。這次用的點火控制器已經是同發射架一體化了,點火裝置在導彈內部,而不是外面接的,點火控制器其實是一種簡單的遙控器,壓下手柄之后,導彈內部的電流接通,給點火器了電流,電火花塞發出一道電弧,點燃了注入燃燒室內的氫氧燃料。
“嗖”導彈尾部吐出一條火舌,發出了刺耳的呼嘯聲,導彈騰空而起,向遠方的海面呼嘯而去。
與此同時,距離導彈發射架附近不遠處,一臺雷達正在轉動。
隨著雷達的轉動,代表導彈的亮
點顯示在雷達屏幕上,而目標海域也顯示在雷達屏幕上。而目標海域,也顯示在雷達屏幕上。
雷達屏幕上,出現了一條直線,直指向目標海域,地面的導彈操作員輕輕的控制住遙控器手柄,使得代表導彈的亮點始終同指向目標海域的那條直線重合,一旦發現導彈有偏移,就修正回來,使得導彈重新指向目標。
導彈飛行了十幾秒鐘之后,火箭發動機耗盡了能量,但是這個時候,從雷達屏幕上可以看到,導彈的速度已經達到了22馬赫的驚人速度。
沖壓發動機自動點火,航空煤油注入到燃燒室內,被電火花塞點燃,加熱從進氣口進來的壓縮空氣,然后灼熱的高壓空氣從尾部噴出。在導彈的飛行線路上,有多架木制的飛機遠遠的觀察導彈。
那些用來觀察導彈的飛機之所以是木頭制造的,就是為了避免飛機被雷達反射,當年的雷達無法探測到木頭制造的飛機,其實木制飛機,是一種原始的“隱形機”,只是這些飛機的性能很落后,根本不可能真正當成隱形機作戰。
其實不要說木頭飛機,就算是二十一世紀的隱形戰斗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隱形。而木頭飛機上,發動機是鐵質的,螺旋槳是鋁合金的,還是能有一定的雷達反射,只是雷達反射面積不大,遠比導彈小得多了,所以不會影響操作員的誤判。
事實上,以后還會有空射導彈,想要雷達信號不受己方飛機干擾,還需要導彈自己接受雷達波,由導彈根據雷達波來自動糾正目標,那才是真正的導彈,是一種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
所謂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就是由發射導彈的飛機和戰艦發射雷達波,導彈根據接收到目標反射回來的雷達波來引導。除此之外,還有主動尋雷達制導導彈,那是導彈上面自己安裝了雷達,導彈自己發射雷達波,再根據發射回來的信號,給導彈制導。主動尋雷達制導導彈的好處就是,發射之后不用管。
但是即便是主動尋雷達制導導彈,在發射導彈之前,也要有火控雷達來引導才能發射出導彈,當導彈射出之后,導彈上面的雷達開機,才能主動尋找目標,就不需要載機和載艦管導彈了。
以目前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