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雖每日散粥,奈何人多粥少,如此多的難民如何能夠吃飽?”
這時,熊晨飛親眼看到,一位風塵仆仆的老人因為身體虛弱,又領不到粥,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只能看了這個世界一眼,緩緩的閉上了眼睛。
那一眼,包含了太多的留戀與悲楚。
他還看到過一位母親,上身干癟,瘦骨嶙峋,只能割破手指,用鮮血喂養嬰兒。
他之前曾經聽聞他流民的悲慘生活,熊晨飛還沒有感覺,親眼見過之后,才會被深深的震撼住。
熊晨飛雖然記不清楚黃巾起義在哪一年爆發,他只知道,因為全國大旱,莊稼顆粒無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農民才在張角的帶領下,紛紛揭桿而起。
歷史上所描述的,與現在的情況居然如此相近。
即使這些災民不是自己治下的百姓,熊晨飛也不會不管他們的生死。
于是他連忙招來壽春縣令,讓他每天施兩頓粥,如果再餓死一個災民,熊晨飛就要拿他是問。
糧食不用管,他自會想辦法湊錯…
◆◆◆◆◆◆
“老丈,您最近生活的怎么樣啊?”
來到壽春鄉下一個一個民屯家里,隨意找上了一個須發斑白的老人,熊晨飛就開始聊了起來。
人老成精。在這個平均年齡不過二十多歲的戰亂年代,能活到四五十歲都算長壽的了。
要想調查龍之團麾下百姓的生活情況,找這些老人準沒錯。
在這個以孝治天下的年代,在偏僻的小鄉村負責管理的都是些族老。所以說老人的話語權和見識才是百姓中最廣的。
“很好啊!老漢的大兒子在龍之團當兵吃糧拿餉,小兒子出去幫工賺錢了。”
“我和大兒媳婦在家種地順便教孫兒讀書習字,這日子過的是越來越好了。”
換了身普通百姓衣服的熊晨飛雖然身材魁梧,但看起來不過是個青年,因而老人也沒有太過在意,像嘮嗑似的隨口說道。
不過熊晨飛想聽的可不是這些,這種話已經聽了無數遍,一開始還覺得欣慰,但現在早就聽膩了。
他直截了當地問道“您最近生活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嗎?”
老人對于熊晨飛沒什么戒心,張口就來道“現在吃穿是不愁了,但糧價太低了,今年的糧價足足比以前低了三成。”
“種的糧食雖然夠吃了,但賣不了多少錢。我大兒媳現在都打算和我小兒子一起在城里幫工了。”
熊晨飛心中一凜,暗暗記下。這個問題反映的人不少,但由于耕牛的大量出現、先進的農具的普遍使用以及大量荒地的開墾,九江郡的糧食今年產出的有些太多了。
家家戶戶有余糧不說,光是揚州府庫多出來的糧食都夠整個九江郡再吃一年多了。
畢竟九江郡地廣人稀,土地、耕牛、農具一到位,水利工程再加上肥料和一些耕種的小技巧。原本一人也就分得不到十畝地,而現在只要你想種,三十畝地都能租給你。
這糧價降低三成已經是龍之團一直不斷高價收購、控制糧價的結果了。
要不然今年的糧價都能跌到兩成不到。
糧價瘋狂下跌,受害的是九江郡百姓。龍之團盡力也只能做到這一步。
不過好在還有曹操、劉表、孫權這些冤大頭,龍之團手中多余的糧食還可以高價賣給他們。
◆◆◆◆◆◆
要知道,古代耕種所得的糧食并非那么少,一人耕種供給三人之用還是能夠做到的。
但為什么糧食一直這么匱乏?除了天災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因為人為,主要就是當地的不良士族和豪紳。
他們可都是靠著剝削百姓獲得的利益。
別看漢朝二十稅一,稅率很低,但百姓耕種所得的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