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雪片下落到溫度高于0度的暖區就融化為水滴,這就是雨。
但是,有云未必就下雨。這是因為云中冰核并不充沛,冰晶的數目太少了。
當時,流行著一種觀點:雨點是以塵埃的微粒為“冰晶”,若要下雨,空氣中除有水蒸氣外還必須有塵埃微粒。
這種流行觀點嚴重地束縛著人們對人工降雨的實驗與研究。
因為要在陰云密布的天氣里揚起滿天灰塵談何容易。
朗繆爾是個治學嚴謹、注重實踐的科學家。
他當時是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的副主任。
在他的實驗室里保存有人造云,這就是充滿了電冰箱的水蒸氣。
朗繆爾想方設法地使冰箱中的水蒸氣與下雨前大氣中的水蒸氣情況相同,他還不停地調整溫度,加進各種塵埃進行實驗。
1946年7月中的一天,驕陽當空,酷熱難耐。朗繆爾正緊張地進行實驗,忽然電冰箱不知因何處設備故障而停止制冷,冰箱內溫度降不下去。他決定采用干冰降溫。
固態二氧化碳汽化熱很大,在6度時為365。 09焦耳克,常壓下能急劇轉化為氣體,吸收環境熱量而制冷,可使周圍溫度降到7度、8度左右。
當他剛把一些干冰放進冰箱的冰室中,一幅奇妙無比的景象出現了:小冰粒在冰室內飛舞盤旋,霏霏雪花從上落下,整個冰室內寒氣逼人,人工云變成了冰和雪。
朗繆爾分析這一現象,認識到塵埃對降雨并非絕對必要,干冰具有獨特的凝聚水蒸氣的作用。
溫度降低也是使水蒸氣變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之后,他不斷調整干冰的量和溫度高低,發現只要溫度降到40度以下,人工降雨就有成功的可能。
朗繆爾發明的干冰布云法是人工降雨研究中的一個突破性的發現,它擺脫了舊觀念的束縛。
朗繆爾決心將干冰布云法實施于人工降雨的實踐。
1947年的一天,在朗繆爾的指揮下,一架飛機騰空而起飛行在云海上空。試驗人員將207千克干冰撒入云海,就像農民將種子播下麥田。30分鐘以后,狂風驟起,傾盆大雨灑向大地。第一次人工降雨試驗獲得成功。
朗繆爾開創了人工降雨的新時代。
根據過冷云層冰晶成核作用的理論,科學家們又發現可以用碘化銀agl等作為“種子”,進行人工降雨。而且從效果看,碘化銀比干冰更好。
碘化銀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氣流上升的作用,飄浮到空中的云層里,比干冰降雨更簡便易行。
◆◆◆◆◆◆
nl和干冰等作為“種子的,熊晨飛只能用自己的方法來人工降雨,舒緩旱情…
從這些古代和現代關于人工降雨的知識中,熊晨飛了解到要實現人工降雨需要三個方面的必要條件。
首先,含水云層”的厚度與高度﹐當干旱時萬里無云﹐就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
沒有“含水云層”﹐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是不可能人工降雨的。
比如﹐在青藏高原雖然有云﹐但薄而淡﹐含水量很少﹐很難降水。
所以,如果要在壽春實現人工降雨就是需要足夠的微小顆粒,才能形成種子上附著水滴。有了足夠的種子才能形成云團。
其次,就是需要用人工產生大量正負離子,才能讓云層中的正負離子產生反應引發雷電和下雨…
最后,就是需要足夠的溫差,才能讓云天里面的水滴凝結成雨水。
于是,熊晨飛首先,命令手下工匠秘密制作了一個“引雨器”,其實就是一個長三尺直徑三寸的鐵皮圓筒。
緊接著,他命人在壽春城附近最高的八公山的山頂搭建了一個祭天祈雨的平臺。
這樣做的秘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