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菩薩往往所表現出的外相都是容貌俊朗,衣飾華美,身上帶著各種的寶貝,十分的富麗堂皇。讓世人見了,自然而然便心生向往,而世人一旦心生向往,他們便會想辦法去追求菩薩這個境界,而菩薩他們本質上并不是讓別人去信奉他們,更多的是想讓世人去學習他們,通過學習他們,使得世人都證得菩薩果位,從而超脫苦海,前往極樂世界,得到無上自在大極樂。
而如來果位的形象自然也是比較好看的,但比不上菩薩果位,或者說如來的形象已經不是好看或者不好看了,它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似無似非,似存非存。它更像是一種法則,一種概念,不拘于俗物,不拘泥于凡物,是普通人是凡人難以理解的一種存在。
在傳說中,如來是西方極樂的最高領導者,他們坐鎮于西方極樂,統籌全局,維持著極樂世界的穩定。同樣的,如來是究極智慧的代表,雖然菩薩也是智慧與美麗的化身,但是相對于如來的話,更多的菩薩他們更注重的是美麗而不是智慧,而如來則是單純的智慧,而且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傳說中的究極智慧。所謂的究極智慧,就是修行得道,證悟涅槃,獲得真正的至高無上的智慧上來說的,也就是智慧通達無礙,天上地下,萬事萬物的規律,本質都能明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金剛經》有言“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
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的任何一個起心動念,如來都能十分清楚。
釋門中將智慧分為聞、思、修這三個層面。
“聞慧”就是通過聽聞佛法而得來的智慧。
“思慧”就是聽聞佛法之后,自己認真思考,詳細審查理解之后得來的智慧。
“修慧”就是在自己有所悟之后,用思想去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認真實踐實修所獲得的智慧。
世人要修習梵法,也應該按照這個步驟來進行。
如果把這三慧放到“般若”中來說,就又有了三種不同的般若,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文字般若”就是指一切梵陀所說的梵法,被記錄到梵經之上的文字,一個學梵人不看梵經,不深入研究梵經,就無法理解梵經中的深刻義理,那是肯定不行的。
“觀照般若”就是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達到修行完善自我的過程。
“實相般若”就是最究竟的了,能體證,周遍一切境界,深妙至極!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行得道,大徹大悟的境界了。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釋門中還把智慧分為“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
所謂的世間智慧,說白了就是聰明,加上知識。會說這個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實這些智慧并不是究竟的,因為就算擁有再多的知識和學問,有了再多的成果,擁有再多的名和利,其實仍然沒有徹底的擺脫煩惱和痛苦,依然會為了外在的人、事、物而執著,進而產生“貪嗔癡”,內心根本沒有達到清凈的狀態。反而擁有什么東西越多,就會越為它們所困,越得不到解脫了。
而出世間智慧才是最究竟的,徹底的斷除了煩惱以及一切障礙。用玄門的話來說就是“清靜無為”的狀態,最清凈的時候,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才是修行人真正要達到的境界。這種智慧才是般若智慧,也是所謂的究極智慧。
而這種究極智慧也只有如來才能擁有,或者說只有擁有了究極智慧才能成為如來。
而李乾宸之所以正得菩薩果位,卻沒有證得如來果位的原因,便是因為李乾宸只是發下宏愿,想要渡盡眾生,而沒有領悟究極智慧,他的狀態更切合菩薩境界,與如來境界并沒有多么切合,所以才證得了菩薩果位。
李乾宸在證得菩薩果位之后,自然而然便領悟到了許多的東西,自然而然便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