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清楚其實比朱震更早的晁說之已敘述了先天圖的流傳“有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以《易》授終南種征君放明逸,明逸授汶陽穆參軍修伯長,而武功蘇舜欽子美亦嘗從伯長學。伯長授青州李之才挺之,挺之授河南邵康節先生雍堯夫。”《嵩山集》卷十八《王氏雙松堂記》
與邵雍同巷里居住了三十余年的二程兄弟說“獨先生之學為有傳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長。推其源流,遠有端緒。”程顥《邵堯夫先生墓志銘》程氏只上推到穆修,穆修以上則以一句“遠有端緒”省略。
邵雍之子邵伯溫說“先君受易于青社李之才,字挺之。為人倜儻不群,師事汶陽穆修。挺之聞先君好學……于是先君傳其學。……伯長,《國史》有傳,其師即陳摶也。”《易學辨惑》
由此可見朱震所說的傳承關系是基本可信的。可惜的是這張“先天圖”沒有隨上述文字流傳下來,以至今人無法確認它到底是“陰陽魚圖”,還是“先天八卦方位圖次序圖”,或是別的什么圖。
其后詳細論述易圖流變的是元代的袁桷,他在為宋末謝仲直《易三圖》作的《序》中說;“上饒謝先生遁于建安番揚,吳生蟾往受易而后出其圖焉”。而謝仲直又得自彭翁,彭翁得自武夷君。武夷君可能就是白玉蟾白玉蟾道號武夷翁。
袁桷又說“至荊州袁溉道潔始受于薛翁,而易復傳。袁乃授永嘉薛季宣……最后朱文公屬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其孫抗秘不復出。……今彭翁所圖疑出蔡氏。”轉引自胡渭《易圖明辨》卷三依袁桷說,易三圖的流傳大致為
那么蔡元定從四川訪得的三圖是什么樣子?或者說謝仲直的“易三圖”是什么樣子?今天已經看不到了,袁桷當時就沒有說明。胡渭推測“故首著之季通所得三圖,一為先天太極圖無疑矣。其二蓋九宮圖與五行生成圖。”
明代初年趙撝謙1351~1395在《六書本義》中載有這張圖,并說“此圖世傳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
當時大多數人都相信這種說法,只有季彭山表示懷疑,他說“朱子與蔡氏無書不講明,豈有秘不與言之理?”轉引自明代楊時喬《周易書》。胡渭不僅贊同袁桷的說法,而且贊同朱震的說法,認為陳摶以先天圖授種放,三傳至邵雍,邵雍的“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圖可知也。”斷定此圖出自陳摶,源自《參同契》。
有一種說法人為陰陽魚太極圖源于《周易參同契》“水火匡廓圖”或“至精圖”,也是值得分析的。后兩圖傳為五代彭曉為詮釋《周易參同契》而畫的圖,而經查《正統道藏》,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并沒有這兩幅圖,而只有一幅“明鏡圖”。
當然不能排除其他失傳的版本中載有這兩幅圖。退一步說即使彭曉作過這兩幅圖甚至哪怕《參同契》中就有這兩幅圖,也不能斷定它就是太極圖的源頭,其道理同上述一樣,從這兩幅圖的圖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極圖的痕跡,但卻有思想淵源關系。《參同契》首章說“坎離匡廓,運轂正軸。”
特別強調坎離,坎離為日月、日月為“易”。坎為陰中有陽,離為陽中有陰。“水火匡廓圖”正是對坎水離火二卦的形象表示。這種陰陽相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流變的思想不正是太極圖的基本思想嗎?從袁桷等人所敘流傳譜系看,太極圖道教是很有關系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內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隱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淵源關系并不等同于圖形上的淵源關系。看來要考察太極圖源自于什么圖是很困難的事。我們還是來考證一下最早的太極圖是何人所作這個問題吧。
首先要給太極圖的圖形定一個標準正因為沒有一個標準,所以上述原始時代的圖形統統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