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2兩種不同的星族。星族1是年輕而富金屬的天體,分布在旋臂上,與星際物質成協。星族2是年老而貧金屬的天體,沒有向銀道面集聚的趨向。
1947年—利用k系統來描繪銀河系的旋臂。
nb型星群的距離,無法顯現出清楚的旋臂結構。同時受到巴德的啟發改而觀測描繪銀河系中的hii區,并用位于其中的ob型星來定出距離。通過電波觀測,發現銀河系的星際空間存在著大量氣體,尤其是中性氫,它們幾乎遍布整個銀河系,這些氣體發射波長為21厘米的電波。當人們弄清楚了這些中性氫氣云在銀河系中的分布后,他們便推測了銀河系的大致形狀,認為那是一個旋窩星系。
1951年—科學家首次發現銀河系有3條旋臂。將hii區的位置畫在銀河系圖上,揭示了兩個旋臂,分別是獵戶臂及英仙臂,并在同年美國天文學會年會上發表,證明了銀河系屬于漩渦星系型態。
1957年,根據金屬含量、年齡、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征,進而將兩個星族細分為中介星族1、旋臂星族(極端星族1)、盤星族、中介星族2和暈星族(極端星族2)。
1964年—美籍華裔科學家林家翹與徐遐生提出旋渦星系螺旋臂的維持密度波理論,初步解釋了旋臂的穩定性,他們建議螺旋臂只是螺旋密度波的顯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探測銀河系一氧化碳分子的分布,又發現了第四條旋臂,它跨越狐貍座和天鵝座。1976 年,兩位法國天文學家繪制出這四條旋臂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分別是圓規座旋臂、盾牌座半人馬座旋臂、人馬座旋臂和英仙座旋臂。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林登·貝爾和馬丁·內斯分析了銀河系中心區的紅外觀測和其他性質,指出銀河系中心的能源應是一個黑洞。
1982年—美國天文學家賈納斯和艾德勒完成對銀河系434 個銀河星圖的圖表繪制,發表了每個星團的距離和年齡數字。他們發現,銀河系并沒有旋渦結構,而只是一小段一小段地零散旋臂,漩渦只是一種“幻影”,這里因為銀河系各處產生的恒星總是沿銀河系旋轉方向形成一種“串珠”。而不斷產生的新恒星連續地顯現著渦旋的幻影。
1989年—太陽離銀心到底有多遠?這個所謂的“銀心距”,對于銀河系來說,是個基本的和重要的參數。自1918年以后的70來年間,一直有人根據球狀星團的空間分布等方式進行探討。許多人設法運用不同的方式研究。科學家們得出的數值不相同,最小為228萬光年,最大為277萬光年。1989年得出的結果是244萬光年,上下可能各有3000光年的誤差。照這樣說來,太陽和太陽系天體都在銀河系中比較靠近中間的地方。
2004年—天文學家使用甚大望遠鏡(vlt)的紫外線視覺矩陣光譜儀進行的研究,首度在球狀星團ngc 6397的兩顆恒星內發現了鈹元素。這個發現讓他們將第一代恒星與第二代恒星交替的時間往前推進了2至3億年,因而估計球狀星團的年齡在134±8億歲,因此銀河系的年齡不會低于136±8億歲。
2005年—科學家用斯皮策(史匹哲)紅外太空望遠鏡對銀河系中心進行了一次景式掃描,他們分析了掃描得到的數據后認為,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棒狀結構。天文學家說,這個棒狀體長約27萬光年,比早先的猜測長7000光年,它所指的方向相對于太陽和銀心連線之間的夾角約為45°。這一研究成果證實了早先人們對銀河系形狀的猜想銀河系不是一個簡單的旋渦星系,而是一個有棒狀星核的sbc棒旋星系(旋臂寬松的棒旋星系),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6,000億至30,000億倍。有大約1000億顆恒星。銀河的盤面估計直徑為10萬光年,太陽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