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即使涉及到物質方面,也是把物質化的東西當作文化的載體之一,或者說是文化的體現,純粹自然的物質是談不上“文化”的。人類社會的歷史本身并不是文化,但是,文化卻融入在歷史之中。
“人文”來自哪里呢?來自對天文、地理、萬物的觀察與感悟而得到的天道、地道的效法。這種效法是不是強調人的因素呢?
當然也包括,因為伏羲氏當初就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旁及萬物、近取人身而創造出華夏文化的,但是,在華夏文化中卻把人看作是與天地一體的東西,因此,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是力求達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在社會理想方面體現為無為無不為的境界,在文學創作上體現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渾然天成”的境界。
“人文”主要體現在禮樂政刑之中,尤其是禮樂。所謂“化成”是用什么去“化”、如何“化”、“化”成什么。華夏文化主張“以禮樂為主、以政刑為輔”去“化”;通過教育而使人們潛移默化;禮樂政刑表現為“雅”,而不符合禮樂政刑的則屬于“俗”,因此,“人文化成”也就是化俗成雅。
“華夏”一詞(華與夏的合稱)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尚書正義》曰“冕服采章”對被發左衽,則為有光華也。《釋詁》云“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
“夏”謂中國也。《左傳》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注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
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梅頤《偽孔傳》“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此即“華夏”本意。
可見,華夏族(漢族)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華夏二字在現實中的實體展示就是服飾、禮儀、經典。華夏文明是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
八千年前華夏文明正式形成,并在地理位置上與傳說中的伏羲文明正好相符。大地灣遺址創下了6個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筑;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
五、六千年前,華夏族學會了種植小米的農業技術。糧食漸漸充足,不再像游牧民族那樣缺乏食物,使得華夏族的人口很快的增長。于是華夏族開始為生存空間而擴張,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奪土地,土地的爭奪也發生在華戎之間。但是對華夏族更有吸引力的是東方適于農作的肥沃土地。
華夏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并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華族從而占據了中原,開始創造華夏文明。在中原更東的山東一帶,還有許多小部族,被稱為夷族。華人稱夷族為“東夷”,而被趕到南方的三苗為“南蠻”。
后來華族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集團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余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