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的可能性很小。科學家發現為了使宇宙中的外星文明接收到我們的電波信號,必須建立一個發射臺,其發射功率與一顆中等恒星的輻射功率相當。
如果用21厘米波發射只有智能生物才能接收的單頻信號,不僅需要功率驚人的發射機,還要配備一組龐大的球形天線系統。如果發射功率為10的26次方瓦,作用距離要求達到3萬光年,其球形半徑應達到01天文單位(約1500萬千米)。盡管地球大氣層對21厘米波的吸收率只有1,但這個系統消逸在大氣層中的能量高達10的24次方瓦,是地球吸收太陽能量的百萬倍。因此,一旦這座無線電發射機啟用,人類末日也就降臨了。
因此,如果必須有這樣一座發射臺,我們也只能把它建立在宇宙空間。但是,在宇宙空間建造其代價不菲。比如說,我們要在離地球10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建一座功率為200千瓦、球形天線半徑為5000千米,作用距離為1萬光年的無線電發射臺,采用平均密度為100千克米∧3的材料,則球形天線的全部質量為5x10∧19噸,約是地球質量的五百分之一。
如使用千分之一光速的核動力飛船運送這些金屬材料,在飛行中將釋放的能量,一般應限制在恒星輻射能量的01范圍內。在太陽系中,是3x10∧23瓦。用滿足這個條件的飛船運送天線材料,至少需300萬年。再加上挖掘材料、原料、燃料,運送勞動者、食品,需3000萬年。此外,當發射臺完工后,每年要消耗1億噸核燃料,并且我們建立與發射臺保持聯系的線路所需功率大大超過發射臺的功率。這太過分了!人類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就是能夠進行的話,也將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采取接收外星文明信號的方法,造價要低廉得多,并且可行性要大一些。這樣我們就必須建立多路窄頻全向接收天線系統,以接收外星來的信號。但是外星文明發出的信號,即使是在很近的行星系統里,由于各種干擾,我們也很難收到。
假定在通訊的時候,對方發出極強的電波,地球這邊的設備也能夠收到。那么首先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就必須對準銀河系中上千億個星球,而對方由于并不知道地球,也必須向上千億個星球發射信號,這樣,兩者相遇的機會太少了。 即使相遇,我們收到了外星文明的信號,那又當如何?由于宇宙空間異常遙遠,離地球數萬光年。在這期間,地球文明和對話的外星文明還是否存在,恐怕難以知道。
即使收到外星文明的信號,我們能否分辨和識別,也是一個問題。1899年,電氣技術者尼可拉泰斯拉,用剛發明沒有多久的無線電接收到奇怪的電波記號;后來,在美國和歐洲間的無線通訊才剛開始,一位無線電愛好者,收到比自己使用的周波數還低很多的記號,當時被認為是火星發送的電波;但是,這些電波記號到底從哪兒來的,沒有人能夠知道。
到一個世紀后的今天,雖然天文學家們每天接受到無數的電波,但由于這些電波可能來自地球本身,也可能是來自地球發射的探測器、衛星,因此很難分辨。
看來,“櫻桃好吃樹難栽”。雖然采用無線電波的方式是最合適的方法,但實施起來無疑是困難重重。盡管如此,科學家們絲毫沒有放棄用電波與外星文明取得交流的努力。1982年夏天,ial(國際天文聯盟)曾開展地球外生物大搜索,1992年10月,美國在波多黎各和加利福尼亞啟動了兩個強有力的射電望遠鏡,叫做“微波探索計劃”。
以往科學家喜歡用1420兆赫到1720兆赫的微波進行接收,這一區域叫水洞,被認為是外星人最可能用的發射頻率。為什么呢?因為一個水分子(h2o)由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氫氧根(oh)組成,當氫原子在空中相撞時,輻射出來的能量頻率為1420兆赫,當氫氧根(oh)在空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