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處理。
初時還算順利,德軍無驚無險的往前推進了幾百米。
但當德軍坦克輾上一枚反坦克地雷時戰斗就打響了……
“打!”舒爾卡下令,同時拉燃了手榴彈就朝墓碑另一頭拋去。
像舒爾卡一樣,其它蘇軍士兵也拉燃手榴彈朝敵人方向拋去。
同時后方蘇軍手里的鐵鍬式迫擊炮也密集的發射出炮彈。
這是在戰斗前就達成的共識。
公墓中作戰有其特殊性,其前后左右到處都是子彈無法穿透的墓碑,所以身在其中作戰最有效的裝備不是步槍。
因為步槍的射界總會被墓碑擋著,目標往往只是一閃身就從空隙中穿過,射手往往來不及扣動扳機命中目標。
這時最有效的應該是手榴彈和迫擊炮,它們的拋物線彈道能使其繞過墓碑命中大慨的位置。
對蘇軍更有利的還是,投擲手榴彈還不會因為有槍聲和火光而被敵人發現自己的位置……從天上掉下來一枚手榴彈,它有可能是從前方50米范圍扇面的任意一點投擲的。
而蘇軍,則可以根據公路上德軍坦克的位置大慨的知道德軍的進攻線。
誰讓德軍在這時候還要保持隊形依舊不肯放棄步坦協同呢?
也就是說,暴露德軍步兵位置的恰恰是他們的坦克,而這一點卻是致命的。
德軍士兵顯然沒有這方面的準備,于是在一連串的爆炸聲中德軍被炸得一片哀叫。
他們想用手榴彈還擊,但根本就不知道敵人的位置,拉燃了瞎投一氣幾乎沒有命中目標的可能。
于是大多德軍都選擇用槍還擊。
這是正常的反應,同時他們也希望找到敵人的位置。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卻進一步使其情況惡化。
槍聲一響,蘇軍就根據槍聲和槍口的火光大慨的確定了德軍的位置,于是很快,幾枚手榴彈就拋到附近,“轟轟”幾聲又是一陣慘叫。
其中機槍是最慘的,它的槍聲一響起馬上就會受到一片手榴彈或是迫擊炮的招待。
有些德軍士兵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他們選擇不開槍,然后借著墓碑的掩護向敵人防線靠近。
這方法是對的,只要他們不發出太大的聲響,那么就算到了蘇軍面前也很難被察覺。
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因為他們的腳已經絆上了地上的鐵絲網,那些鐵絲網上還綁著一排的罐頭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