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進攻馬馬耶夫崗的戰斗和德軍進攻公墓的戰斗幾乎是同時打響的。
蘇軍方向的進攻任務由近衛步兵第9團執行。
這是戈利科夫的高明之處。
首先是馬馬耶夫崗有德軍兵力不多,只有一個營三百余人,而且還處于裝備和補給都欠缺的狀態下……這是毫無疑問的,德軍補給和裝備肯定是更多的投入到進攻醫院的主力里,留守馬馬耶夫崗的部隊就暫時“委屈”一下,畢竟他們占據著地利,同時又是夜里,敵人進攻并占領馬馬耶夫崗的可能不大。
所以,這就不是兵力的問題,蘇軍一個團對敵人一個營已經有足夠的兵力優勢了。
其次,更重要的還是夜戰指揮的問題。
如果同時投入兩個團,而且這它們還是缺乏通訊設備的兩個團,一放出去打就連指揮官都不知道自己的部隊在哪了,很容易就會出現誤傷的情況。
于是戈利科夫干脆就讓戰斗力更強的近衛第9團操刀。
蘇軍一發起攻勢就是排山倒海……照例先是一通火力準備然后大批的步兵往高地方向沖。
但這樣的沖鋒依舊沒有多大的效果,原因在于德軍已在戰場正面布設了足夠多的鐵絲網和地雷,再加上蘇軍第9團又不擅長夜戰,于是彼此僵持不下。
打得更激烈的是公墓這個方向。
德軍一個營的步兵在坦克和突擊炮的掩護下往公墓推進。
他們原以為自己在到達公墓前就會遭到阻擊,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舒爾卡沒有那么笨。
太早阻擊也就意味著德軍還有步坦協同的機會,這就會使公墓失去了意義……如果說有什么用的話,那就是可以起到隱藏和掩護作用。
但突擊炮連碉堡都能打穿,摧毀墓碑當然不在話下。
所以,舒爾卡把墓碑前段大約兩百米放了出來,除了埋上一些反步兵地雷外什么也沒有。
這個距離之所以是“兩百米”,是因為舒爾卡知道在黑夜里坦克超過這個距離基本上就是睜眼瞎了……它們在照明彈的幫助下或許能看到目標,亦或在曳光彈的指示下能知道目標的位置。
但是,炮手在坦克里觀察目標是通過潛望鏡觀察外界,他們看到的是平面的二維的圖像。
如果是白天,他們可以根據周圍建筑、樹木或是人身高等大小大慨的計算出目標的距離并以此調整諸元。
但是在夜晚,照明彈只照亮有限的區域,同時還忽明忽暗并且還有許多陰影……這都給炮手測距造成很大的困難。
有經驗的炮手對于200米以內的目標還可以憑感覺測距,對于200米以外的目標,那基本就是靠運氣了。
德軍在公墓邊界區遲疑了下,但隨著埃德蒙德一聲令下,步兵就越過了坦克走進了公墓。
“注意保持隊形!”埃德蒙德下令“我們的坦克會為你們掩護!”
埃德蒙德說的不是空話,他的確是這么做的……其它方向坦克無法前進,但有一個地方可以,那就中間的公路。
所以,埃德蒙德的進攻方案是在最靠近公路的兩側施以重兵,它們與坦克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于是士兵可以掩護坦克而坦克也可以為士兵火力。
坦克“隆隆”上前,前方的工兵趕忙將倒在公路中的尸身拖開為坦克清開一條路。
不過被炸燃的汽車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沒人趕去拖它們,只能用坦克將它們推到一邊,這其中包括在汽車里沒來得及逃出來的德軍士兵的尸體。
這也是為什么戰場上會有那么多士兵“失蹤”的原因之一,它們的尸身會被燒得面目非誰也不認識,甚至包括他們的兵牌也一樣。
尸體無法確認而另一邊人又找不到,于是只能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