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的一聲,杜登少校駕駛的一號車撞穿了圍墻闖進目標區域。
原本杜登少校以為出現在他面前的應該是一輛輛火炮以及一隊隊驚慌失措的炮兵,沒想到事實并非如此,一個黑呼呼的東西站在他的潛望鏡前。
這時后方步兵朝這方向打來一發照明彈,在雪白的光線下杜登少校發現那是一輛坦克,一輛體積不比他駕駛的“六號”小,炮管卻要比“六號”粗得多的坦克。(注杜登少校在潛望鏡中觀察將自行火炮誤以為坦克)
“坦克!”杜登少校大叫“一點鐘位置,改變方位,瞄準……”
杜登少校這些命令都是正確的,它首先是向乘員告知敵人坦克的位置,然后命令駕駛員改變方向以干擾敵人瞄準和射擊,同時又命令炮手瞄準。
如果是在其它場合,自行火炮或是突擊炮對陣坦克,那么自行火炮及突擊炮根本不是坦克的對手。
這主要是因為坦克炮塔可以旋轉,于是可以一邊行進一邊旋轉進行大概方位的瞄準……精確瞄準通常需要停穩車身,不過如果是近身作戰與目標距離很近的話也可以憑感覺。
反之,突擊炮和自行火炮就只能依靠轉動車身的方式瞄準,與坦克相比會笨拙得多。
但此時的情況卻并非如此,這里實際上是蘇軍自行火炮針對德軍坦克設下的陷阱,它們甚至已經調整好炮口的角度對準了坦克將出現的位置……
之所以能事先調整好,是因為蘇軍有觀察員在屋頂上一直觀察著德軍坦克的走向。
甚至自行火炮還能適時根據敵人坦克的走向和位置適時調整方位并做好準備。
在這一點上就連舒爾卡也感到困惑,因為蘇軍通訊設備十分落后,其實更重要的是緊缺,此時連坦克的中流砥柱t34都只有指揮車才能配無線電,自行火炮當然就沒有無線電了。
既然如此,蘇軍觀察員與自行火炮之間的協同就必須通過步兵,也就是觀察員先打電話給步兵,然后步兵再告訴自行火炮敵人的方位。
這其中不僅會滯后,還有可能出錯,比如像阿林西莫維奇就有可能聽錯或者要喊幾遍才聽清。
更重要的還是自行火炮本身就存在協同困難的問題,比如瞄準通常需要駕駛員和炮手兩人完成炮手控制炮的高低射角,水平位移則需要駕駛員控制,如果駕駛員和炮手其中之一出問題的話,根本就無法瞄準目標。
然而,舒爾卡在高處觀察的時候,卻發現這些自行火炮的轉向都很及時,比如德軍坦克在另一邊拐了個彎,墻內的自行火炮也跟著調整了炮口……于是,當德軍坦克破墻而出的那一刻,自行火炮炮口就是正對著敵人坦克的。
后來舒爾卡才知道阿林西莫維奇上尉有不一樣的協同方法……步兵接收到瞬息后不是用叫喊的方式告知炮手,而是用手電筒在墻上照出一個亮點,這個亮點就代表了圍墻另一邊敵人坦克的位置。
于是,炮手和駕駛員第一時間就能完美的協同幾乎同時轉向。
從這一點來看,讓阿林西莫維奇上尉擔任這個自行火炮營營長還是正確的。
也正因為這樣,才決定了德軍“虎式”坦克的命運。
“加速!”杜登少校大叫。
這個命令同樣也是對的,因為加速可以更快的擺脫坦克被敵人炮口鎖定的狀況。
但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只聽“轟”的一聲巨響,一發炮彈從自行火炮中脫膛而出并毫無意外的命中了“虎式”。
應該說這發炮彈沒致命,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
原因是152口徑l20火炮是蘇軍重型榴彈炮,它的射程達到172公里,在實戰中是由重型拖拉機拖掛的,所以純粹用作遠程火力增援的裝備暫時沒有開發其使用的穿甲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