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兩軍的空戰明顯分成了兩個區域,一個區域是高速纏斗的殲擊機區另一個是低速的強擊機區。
蘇軍的殲擊機是清一色的米格3。
這是空軍改革時整頓的,根據舒爾卡的精簡思維整合戰機,目標是為了便于維護和指揮,所以一個航空師里當然要裝備同一款戰機。
這款戰斗機是蘇聯的新型戰機,而且性能相當優秀,甚至說性能超過德軍使用的bf109也不為過,比如其在5000米的高度上飛行速度比bf109還快,飛機爬升至5000米高空僅需51分鐘。(注米格3和雅克1是蘇聯空軍能與德軍戰機抗衡的兩款戰機)
蘇聯空軍之所以在開戰初期一敗涂地,一方面是因為開戰時沒有準備以及空軍編制指揮混亂以至大批飛機還沒起飛就被在機場炸毀。另一方面是飛行員素質問題。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米格3的這些性能只是紙面上的性能,或者說是測試時的性能,在實際作戰中卻因為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其性能大打折扣。
比如重量大轉彎半徑大……這時代的戰機空戰最講究的就是速度和靈活性,速度快當然能占據優勢,但不夠靈活一轉彎就落后同樣會被輕易被敵人甩掉。
另外還有無線電設備缺乏及落后的問題,這就關系到戰機之間的協同。
然而這些還只是小問題,或者也可以說是蘇聯空軍戰機大多都存在的問題,米格3更嚴重的問題卻是兩個問題的聯合
一個是發動機過熱,發動機過熱就會導致座艙過熱。
如果僅僅只是這個問題也就罷了,因為座艙過熱還有辦法解決,比如巡航飛行時打開一部份座艙蓋散熱,等有情況需要戰斗時再關上座艙蓋作戰。
問題在于米格3還有一個很奇葩的毛病,飛行時座艙蓋無法打開。
這不僅會使飛行員無法逃生,還會使座艙蓋內持續升溫讓飛行員無法承受,尤其是在這炎熱的夏天。
因此,米格3飛行員通常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飛行時始終保持座艙蓋打開的狀態……座艙蓋也就形同虛設。
座艙蓋開著飛行的結果,就是飛行速度銳減。
這樣,原本速度比德軍bf109快的米格3就比對方慢,再加上不夠靈活,于是性能面落后。
這是米格3停產的原因之一。
但即便如此,米格3懟德軍的bf109還是有能力一戰的,何況此時的米格3在數量上是德軍bf109的兩倍有余,這使德軍bf109左支右拙狼狽不堪,雖然擊落了幾架米格3但同時也有bf109被擊落擊傷。
威廉上校一邊操控著戰機與敵方戰機周旋一邊通過步話機大喊“各隊報告戰況!”
“第一中隊,損失一架,擊落三架!”
“第二中隊,損失一架,擊落兩架!”
“第三中隊,損失兩架,擊落四架!”
威廉上校簡單的分析了下戰局,包括自己擊落的兩架戰機在內,他們一其擊墜了十一架敵機,己方損失了四架。
對于被埋伏一方來說戰損比接近三比一是個不錯的成績。
如果按這樣的成績打下去,面前這些俄戰機會在德戰機之前傷亡殆盡。
不過威廉上校卻知道是不能這么算的。
原因是這其中存在彈藥問題……敵機的數量是己方兩倍多,這也就意味著敵人至少有兩倍多的彈藥,而己方一架接著一架擊落敵機卻要消耗更多的彈藥,尤其這其中還有些戰機雖沒有被擊墜但卻被擊傷。
也就是說,再這么打下去,吃虧的將毫無疑問是德軍機群。
想了想,威廉上校就下令道“再堅持幾分鐘,我掩護b機群!”
說著威廉上校一拉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