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帶著僚機趕向強擊機方向……
這時威廉上校才發現敵人的主要目標其實是b機群,因為b機群已經損失慘重被打得招架之力都沒有了。
蘇軍在強擊機的數量上對德軍強擊機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優勢,0對60,按理說只要德軍飛行員素質過硬,這個數量差距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問題在于德軍強擊機的空戰性能面落后于蘇軍強擊機。
這取決于蘇德兩軍對強擊機的定義和要求。
德軍對強擊機總體不夠重視,這是由于一戰時期普遍存在一種戰機不適合攻擊地面目標的思想決定的。
這種思想對于一戰來說是正確的,因為那時的戰機過于脆弱,而且速度慢,而地面目標比如步兵、炮兵,它們卻有大量的機槍、高射機槍等防空裝備。
遠遠的看到幾架戰機飛來,地面部隊早就架起機槍等著了,等飛機飛近了,一排子彈過去飛機往往還沒開火就解體了。
所以,一戰時的飛機要么進行空戰、偵察,要么就是轟炸基本沒有防空準備的固定目標。
德軍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強擊機起步較晚。
然后德國的科學家一合計……如果要生產對地戰機的話,那就應該將殲擊機和強擊機的發動機錯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殲擊機的產量。
否則,如果兩者用同一款發動機的話,強擊機就搶占殲擊機的生產速度了。
然后很明顯,德軍認為殲擊機比強擊機重要,因為殲擊機是用來爭奪制空權的,而在擁有制空權之后,強擊機就不需要什么空戰能力只需要專心對付地面目標就可以了。
于是,德軍“亨舍爾”攻擊機就基本拋棄了空戰能力而且使用落后的發動機,這決定了“亨舍爾”速度慢、笨拙等缺點。
蘇軍在強擊機的發展上卻不是這么看的,蘇軍是陸權國家,他們一度認為戰機就是為步兵火力掩護的東西,于是一早自3年起就開始研制強擊機,戰爭爆發前“伊爾2”強擊就進入了批量生產并服役,而且還保留了一部份空戰能力。
更重要的還是,此次作戰德軍的目標是對付蘇軍坦克,于是“亨舍爾”攜帶的彈藥都是航彈、穿甲彈,而蘇軍“伊爾2”從一開始就是奔著空戰來的,把主要對地作戰的火箭彈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