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一切都在兩個小時內完成。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韋尼亞明科的組織能力。
不過這也是因為有最高統帥部甚至斯大林的親自協調……在這兩小時的時間里,斯大林格勒方向幾乎所有的運輸都停了下來。
此時的蘇軍有條件這么做,因為德第6集團軍已經投降,斯大林格勒的前線運輸已經沒那么緊迫了。
于是,包括汽車、兩棲登陸船、火車在內的運輸工具,全部都用于將這十三個近衛步兵師撤至斯大林格勒東岸。
這些部隊一撤到東岸馬上就被拉進各個早就準備好的營地并控制起來……這些營地其實很容易找,因為在此之前伏爾加河東岸就有一個個準備增援至斯大林格勒的臨時營地,韋尼亞明科要做的只是調來可靠的內務部軍隊拉上鐵絲網就差不多了。
很快,一支總兵力三千人的空降旅就組織起來并搭乘上火車運往阿赫圖賓斯克。
之所以是運往阿赫圖賓斯克而不是茲納緬斯克,是因為茲納緬斯克在戰役期間一直作為蘇軍增援斯大林格勒的前進基地,這里很明顯會有許多德軍間諜,空降旅在這里做準備就太顯眼了。
阿赫圖賓斯克就不同,這里原本就有一個空軍基地,空軍所需要的一切都運往這里。
于是,大批的運輸機甚至滑翔機在這里降落也不足為奇。
在空降部隊準備著的時候,韋尼亞明科就專程去了一趟米洛韋。
他是搭乘吉普車一路緊趕用兩小時趕到米洛韋的。
原本這時候是空降部隊最緊張、最需要指揮的時候,身為指揮官的韋尼亞明科不應該離開空軍基地,但韋尼亞明科卻不這么想。
“空降軍指揮系統沒有被編入步兵師!”韋尼亞明科解釋道:“所以我們的指揮人手綽綽有余!”
這是蘇軍慣用的做法,部隊雖然被拆分了但是指揮體系卻留下,這有點類似步兵中有兩套指揮系統,其中一套指揮系統隨時可以分出去重新組建一支新部隊,甚至全部都是新兵也沒能形成一定的戰斗力。
這種做法是很明智的,因為如果將指揮人員一起編入步兵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們學習的是空降部隊的指揮,指揮步兵或許并不在行,另外還有可能與步兵指揮官起沖突。
更重要的還是,萬一什么時候要重組這些部隊,這些指揮系統就能快速的發揮作用。
這也是蘇軍空降兵能一次又一次被當作普通步兵使用遭受慘重的損失,卻又能一次又一次快速重組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就是蘇聯空軍對空降部隊的訓練和要求不高)。
“很榮幸見到你,舒爾卡同志!”韋尼亞明科一來就緊緊握住舒爾卡的手,說道:“我認為,我有必要與你們進行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有力的配合和協同第51集團軍作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