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把指揮團隊也帶來了!希望我這么做沒錯!”
    “當然沒錯,韋尼亞科夫同志!”舒爾卡回答。
    從這一點看,眼前這個韋尼亞科夫就是個能打仗、會打仗的人。
    后來舒爾卡才知道事情的確如此,至少在空降部隊方面毫無疑問。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德其實有過長達20年的軍事合作……蘇聯遭到英、法的經濟和軍事技術封鎖(當時英、法在世界經濟和軍技術占據領先地位),而德國卻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
    于是兩國一拍即合,于1922年在意大利熱那亞郊區拉巴洛舉行雙邊談判,簽定了《德國和蘇維埃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協定》。
    這條約其實是一種互利:德國向蘇俄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產線,幫助蘇俄紅軍建立現代化參謀指揮和訓練體制,蘇聯則向德國開放基地和工廠,德國能夠在那里不受干擾地訓練裝甲兵、飛行員及其他軍事人員,研制凡爾賽和約嚴禁的武器。
    而韋尼亞科夫,就是協同德軍訓練飛行員的指揮官,同時他本身也是一名飛行員。
    這是為什么就不用多說了,韋尼亞科夫在與德國人接觸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能學習到德國空軍的戰術和理念,甚至還經常與德官探討空降兵在戰場作用的問題……最早組建空降兵的是蘇聯,德國從某種意義來說還是從蘇聯偷師的。
    接著,韋尼亞科夫就將一份文件遞到特魯法諾夫面前,說道:“這是我們初步整理的第9空降旅編制,請您過目!”
    特魯法諾夫翻了翻文件忍不住問了聲:“空降部隊總兵力只有三千人,你們為什么不將它編為團?”
    “還是因為之前的原因!”韋尼亞科夫回答:“我們有足夠多的指揮人員。另一方面……”
    說著韋尼亞科夫望了下舒爾卡,說:“我相信我們的目標可能不會只有一個!”
    舒爾卡點了點頭暗贊了一聲。
    空降部隊的戰斗基本不會局限于一個目標,這是由傘降的決定的……空降兵是在飛機上往下跳,如果三千人同時針對一個目標,幾乎所有人都要空降到一個區域,這會使空降過于擁擠,同時人員要是鋪得太開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集結朝目標發起進攻。
    更重要的還是戰略層面的:如果只進攻一個目標,就會使敵人從容應對,因為他們只需要救援一個地方。
    反之,如果空降兵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優點,也就是能快速的從天而降到達目標區域附近的優點同時襲擊多個目標,不僅能迷惑敵人使敵人焦頭爛額不知道該救援哪里,還能分散敵人的兵力。
    而襲擊多個目標就恰恰需要龐大的指揮系統,因為原則上每個目標就需要一個獨立的指揮系統。
    所以,在這特定的時刻將這三千人編為一個空降旅一點都不夸張,甚至還可以說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