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劉焉離開趙國的第二日,也是開學數日以后了,邯鄲公學后院的某間教室內,一番吟誦之后,頭戴梁冠的公孫珣放下手中書卷,看著臺下一群其實并不比自己小多少的學生,倒是顯得格外老練“今日講《黍離》,此乃《詩經.國風.王風》第一篇。為何為第一篇?乃是因為王風采的是周天子都城之風,不僅論地理,還要論政治。”
“周幽王之亂后宗周(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即所謂東周,天子之勢也就此衰微,諸侯混戰,春秋戰國就此開端。那么按照《毛詩》所序,此詩乃是東周大夫西行,過宗周(西周)故地,見黍苗生于昔日宮殿之中。如此情形,恰如昔日武王伐紂以后,紂王的叔父箕子被封朝鮮,路過商朝故都,見到自己出身的商朝故都中長滿黍苗一模一樣。于是,這位大夫憐憫宗周(西周)衰亡,彷徨憂傷不定,就此作詩悼念……一個經歷著諸侯戰亂的東周大夫,以商朝滅亡的典故,悼念宗周衰亡的詩作,列在王風第一,難道不正合適嗎?”
……
“最后,便是拋去剛才所言種種關于興衰罔替的微言大義,只以詩意而言,此詩也足以位列《王風》第一。其中浩蕩哀思之意……或是如人登高思古,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或是如屈原臨江,見國勢衰微而肉食者鄙,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魏仲茂(魏暢字),你有話說?”
臺下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此時驟然中斷,便不由對著那惹事的魏暢怒目而視。
“非是學生想要打擾,只是一時有惑,不免表露了出來。”惹了眾怒的魏暢趕緊起身道歉外加解釋。“公孫老師,您剛才那兩個典故描述,簡直是道盡了這首《黍離》的浩蕩哀思之意,我也是聽得難以自持。然則,后一個屈原投江的典故人盡皆知,我也曉得‘舉世皆濁、眾人皆醉’之言與屈子投江典故同出于《楚辭》。‘肉食者鄙’更是人盡皆知;但前一個登高懷古‘前不見古人’之語……如此浩蕩之意,為何我聞所未聞?不知出于何典?”
學生們聽到此言也是面露疑惑,而且紛紛議論不休。
公孫珣端坐在臺上,只是輕瞥了下方一眼,騷動就立即平息了下來。
然后,他才從容的對魏暢解釋道“你想的倒也不錯,前面的登高思古之語,其實并不是什么典故,乃是數月前我初到趙國,于馬服山上登高懷古,思及邯鄲城六百年興衰,心中一時所感而發的兩句閑言而已。”
“居然是老師自己的言語嗎?”魏暢一時恍惚,當然,他也肯定想起了自己與這位老師第一次相見時的情形,應該就是那個時候了。“是學生孟浪了……”
“無妨。”公孫珣示意對方坐下,又抬頭看了一眼立在教室外聽了好一陣的婁圭,卻是沒有再繼續講下去的意思了。“其實,紙上得來終覺淺,登高懷古之悠悠也不可能憑空得來,好在邯鄲城左近古跡頗多,今日時日尚早,你們不妨結伴出游,各自尋古跡憑吊,寫一篇感時的文章來,不拘字數多少,下次課時交上來便可……且散了!”
言罷,公孫珣直接拾起書卷,起身離開,臺下諸多學子也趕緊起身行禮相送……并在隨后呼朋喚友,成群的各自興奮離開公學。
“主公真是好才思!”迎面接上自家主公后,婁圭也是連番感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惜,當時我不在主公身側!”
“你若是在我身側我也不會愴然而涕下了。”公孫珣手持書卷,邊往外走邊笑言道。“且不說這個了,子伯現在過來,想來是前日我吩咐你去做的事情多少有了結果?”
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