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環抱著這幾個黃銅的玩意翻來覆去的看,但就是看不明白這是干什么的。不過也沒關系,他覺得用不了多久就能知道了,反正又是某種試驗用的設備。他這兩天對顯微鏡相當感興趣,雖說這只是一種簡陋到讓人無法置信的東西,但的確是讓十七世紀的人看到了微觀世界的大概樣子。比如水里的各種小蟲子……
姜田檢查了一下新設備的質量。對此還算是滿意,只不過為了安起見所以黃銅的用量相當厚實,拿到手里不僅分量十足,而且還操作不便。但即使是如此,他也不會輕易的削減結構重量,因為這關系到他這個操作員的安問題。
唯一知道他要干什么的宋懿實在是有些擔心“先生,不如這個試驗交給我來做吧,反正也已經知道了您的設想。”
姜田只能搖搖頭“我不放心你手下的那些半桶水,而且此事非比尋常,要做到絕對保密,所以最多只有咱倆人知道。”
別的同學們雖然好奇,但是卻不敢多問,因為他們都清楚姜田有時候要承擔一些國家重要研制任務,那些東西在出成果之前絕對是不能讓外人知道的,就比如前一段時間的鏡子風波。中華能自制如此剔透的水晶鏡子,這條消息好比在熱油鍋里滴下了幾滴水,讓商業界與收藏界都沸騰了起來,原因無他,自從姜田出現之后,科學院改良了玻璃工藝,使得市面上的玻璃器皿與各種工藝品價格明顯下降,尤其是科學院做的玻璃不僅明亮且氣泡稀少,有時候甚至就沒有氣泡,如此質量的玻璃若是放在以前,雖不敢說價值連城,也是收藏界的寵兒。現在可倒好,就因為咱們能自制了,結果原先那些進口的“歪瓜裂棗”就乏人問津了,你就是低價處理都沒人要。若不是科學院的窯爐一直都在為軍方趕制望遠鏡,新的工廠也還沒有影子。否則真的能逼死那些囤貨的商人們。現在又仿制出了鏡子,那次的拍賣會有很多人都親眼見到,這些鏡子不僅幅面很大,而且明亮程度不輸于西夷的舶來品,假設這種東西要是也能批量生產,還不用太多,哪怕每個月只能生產十幾面同樣規格的鏡子,那么用不了一年的時間,就會從每塊二三萬兩銀子跌倒只有一萬兩左右。你說他姜田的一舉一動能不受到廣泛關注嗎?
這樣看來,姜田無論研制什么,都會有人十分期待或是忐忑的等著結果,只是到目前為止,他姜田從沒有讓皇帝失望過,中華的技術水平和歐洲基本持平,又有著廣袤的國土與別人難以企及的規模效應,若不是皇家扣著鏡子的秘方,恐怕在民間就是十個鏡子作坊都開工了,但凡有人詢問這秘方是否出售的時候,專利局都會用專利所有人并不打算出賣為由拒絕,后來有心人打聽到這個專利是雙人持有,一個自然是姜田,而另一個則沒人能惹得起,因為他就是中華的皇帝張韜。為此原先還嘲笑過專利制度的某些人卻遺憾的捶胸頓足,這種吃不著卻還能聞見腥味的情況的確讓人抓狂。
很多人都說如果滿清不入關,那么明末就有可能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那么我們來假設一個情景,那就是沒有滿清、沒有小冰河、沒有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東林黨,一切的一切都沿著萬歷年的軌跡延續下來,就一定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嗎?很顯然,除了中國社會傳統重農抑商的觀點讓朝廷不允許大規模商業化用地之外,長期的太平日子又讓人口暴增導致人力成本低廉,巨大的生活壓力造就了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特性。僅憑大明朝當時的生產能力就已經導致了巨額的白銀入超,假設一個資本家在能夠雇傭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并且不用承擔任何研發改良費用的情況下,就能賺取大量的利潤,試問誰還會冥思苦想的改進生產工藝?在一個主要商品都已經建立行會準入制度,外人很難和行會成員競爭的情況下,就算你掌握著先進的生產工藝,卻發現從原料到工人再到市場都被人壟斷著,你又怎么將科學知識轉換成生產力?在一個主要商品皆有宮中或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