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經過艱苦的海上跋涉,以及長達一年的集結之后,才突然從大沽口登陸并偷襲北京城得手。導致在長江沿線對峙的清軍主力迅速潰敗,但是這些家伙畢竟是騎馬的,跑的比較快不說,還能順道在各大城市間燒殺擄掠一番再走,缺乏騎兵的新軍只能跟在后邊收拾殘局,這就更加使得江北各省人口再次銳減。要不是張乾果斷的分兵從朝鮮直接掏了滿清的老巢,只怕就是現在北方各地都無法恢復元氣。所以現在的中華朝即便是沒有任何改革措施,完照搬明朝的制度,也能在幾十年之后到達某種“復興”的狀態,這就和滿清康熙年間的情況類似,不改革也能太平六十年。這會產生某種有趣的結果,比如農村有著大量的剩余土地,國家再分配之后使得大部分佃戶可以變成自耕農,這樣一來在土地資源枯竭之前,沒有人會撂荒跑到城里去打工,而手工業因為消費群體的減少也不需要擴大再生產。這時候朝廷卻拋棄了原先那種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開關搞活引進外商來華貿易,在利潤的面前任何一個企業主肯定都會想擴大產能,卻因為傳統生產手段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反而無法擴張,第二產業自此就陷入了一個無奈的狀態。若是這個時候國家機構推廣一些效率更高的生產工藝,或是制定一些鼓勵工商業的政策,假設真的有農民看到了更有誘惑力的工資之后,會不會放棄在農村的土地而向城市集中呢?資本家在看到新機器或是新的技術能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他會不會心動呢?
這就是張韜和姜田聯手畫的一張大餅,用來誘惑那些趨利的資本家,要政策有政策要技術有技術,只要你們按照新的國家法律正常經營,就能獲得以前想象不到的收益,而最終的結果就是驅動那些嘗到甜頭的家伙,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而自覺地的去開發新技術,推動社會變革的產生,同時也讓一些對科學感興趣的人看到,這些奇技淫巧成了能下金蛋的母雞,哪怕你天天窩在家里研究也不會有人笑話你不務正業,那么中國的工業革命也就為期不遠了,甚至沒有姜田和張韜的存在,這些資本家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也會參與到政治當中去,來保證自己的政治訴求。那么當這個新興的政治勢力崛起之后,就算有人想反撲也不是不可能的了,因為別忘了這些資本家手中可是攥著整個國家的工業生產。
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客觀規律,張韜通過姜田的描述也明白了后世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社會體制的面變革。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在你還沒搞資本主義之前,就想先將共產主義實現,那么拔苗助長的結果就是還要重走一邊歷史進程。所以張韜放棄了在晚年實現社會大同的夢想,只想著如果中國能總比歐洲快一步的話,那么占盡先機的中國就不會給外敵任何機會,到時候該采用什么體制,就是后人們要頭疼的問題了。哪怕最終取締了皇權又有什么不妥的?張韜這個又紅又專的原無產階級斗士的思想里,本來就沒有皇帝存在的必要性。只是因為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并不適應沒有皇帝的朝廷,而且能看到這些改革政策深意的人,在姜田出現之前沒有第二個人,他這才無奈的自己上陣勉為其難的黃袍加身。假設朱慈烺當初沒有那么幼稚,那么說不定他張韜還依然在輔佐著這個皇帝。
但是這些都和姜田手上的黃銅產品沒多大關系,張韜深知“槍桿子里出政權”這句至理名言,改革成功需要軍權來保障。保留現有戰斗力,或是保持對其他主要強權的軍事壓力,就必須讓軍隊隨時處于待命狀態,能夠震懾周邊的宵小給自己內部留下緩沖的時間,并且擁有超過其他敵人的技術優勢,從而保障較少的軍力就可以威懾大多數的敵人。而這個優勢現在必須依靠姜田來解決。張韜原本的命令是讓他提高黑火藥的威力,或是重新研發一種炸藥。可惜在明末這種工業水平下研發猛炸藥的事情只能以失敗告終,剩下的唯一一個答案就是提高現有的黑火藥威力。
受到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