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鬼子還真夠不要臉的!”張韜聽了姜田的匯報,由衷的感嘆起日本人的天性。
“他們一直都是這個德行,關鍵是現(xiàn)在的我們沒有能力武力收回琉球,所以他們才敢這么囂張,為了計劃的順利施行,我們這次是不是就認了?”
張韜冷笑一聲“想什么呢?他們求咱們,憑什么還讓我吃虧?”
“可是……”姜田搔搔頭皮“如果不扶植這些反對派,是無法制衡德川幕府的,除非我們現(xiàn)在能拉出一票艦隊。”
“艦隊嘛……也不是沒有!”張韜很肯定的說“鄭森那小子可還閑著沒事干呢,讓他去欺負日本人不就行了?!?
姜田兩眼發(fā)直的看著自己這個前輩,好像聽到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其實當年鄭森還是個憤青的時候,就和張韜相熟,畢竟倆人的年齡相近,又同樣是憂國憂民的不知道該干點什么,只是當時的張韜已經名滿天下,若不是受到關寧軍與文官的排擠,也不會到南京賦閑,而鄭森完那是因為自己老爹的原因才去南京求學的。這倆人碰到一起能不擦出點火花來嗎?結果就是一來二去的從酒友變成了同志,當然不是那種同志。
后來北京陷落崇禎上吊自殺,張韜潛入北方救回公主與太子,在南京成立南明臨時政府,鄭森本來按照歷史應該是回到自家的地盤,卻因為和張韜的關系不一般而留在江南考察新軍,久而久之自然是對張韜的軍事素養(yǎng)佩服不已,也想著是不是將家里的私兵也這么整合一番對韃子開戰(zhàn)??墒呛髞韽堩w沒同意,就算是在南京戰(zhàn)局最危險的時候,他都堅信自己一定會勝利,只是不知道要花多長時間罷了,那么為了戰(zhàn)后便于統(tǒng)一國,必須要分化瓦解鄭家這個毒瘤。所以他暗中勸說鄭森回家培植自己的勢力,準備驅逐大員島上的荷蘭人,理由就是防止南宋的舊事重演,給自己找個海外退路。年輕的鄭森不疑有他,于是急急忙忙的趕回去,組織艦隊隨時解放臺灣。后來戰(zhàn)局逐漸明朗,尤其是鄭家借船北伐,有點英雄遲暮的鄭芝龍便生了退隱的心思。再到后來朝堂上文官與軍人之間的矛盾越發(fā)尖銳,鄭家也不知道該支持誰,反正誰讓自己能出海賺錢兼收取過路費就支持誰,結果鄭森這個早就被國家民族等大義洗腦的憤青就毅然帶兵出走臺灣,老東西鄭芝龍也存了保留一部分實力兩頭下注的心思沒有阻止。其實他不知道,自己這個寶貝兒子早就和當時的大元帥商量好了,表面上支持明室其實是為了新中國充當馬前卒。為了顯示出自己的立場,當年他帶著艦隊開拔的時候甚至發(fā)表過一篇慷慨激昂的檄文,大意就是說張韜不該罔顧先帝的舊恩而篡國。
“這么說他鄭森就是你的大號臥底?”姜田聽得有點目瞪口呆、
張韜搖搖頭“不太正確,至少我沒能說服他放棄儒學,這小子總以為是某些和尚念歪了經,與佛祖的教誨無關。卻想不通這個世界上早就不是以中華為尊了,面對著一群堅船利炮的強盜,儒家社會已經無法應對了?!?
其實姜田也知道這種歷史的慣性有多強大,若不是當年張韜已經威名在外,他堂堂的鄭家大公子,又怎么會聽你的愛國教育。他雖然在歷史上同樣很愛國,但他愛的是那個明朝,而不是廣義上的中華,他抗清也是有著殺母之恨。這一點他沒有鄭芝龍那種老海盜的唯利是圖,卻也少了些變通。不過姜田馬上就能反應過來,不是張韜礙于鄭成功的名聲沒有絞殺,也不是因為海軍還沒有準備好而不動手,更不是因為扣下了鄭家族而有恃無恐。其實這是兩位愛國青年當初的約定,用各自的理念來拯救祖國,就算表面上勢同水火,其實都是為了擴張中華將來的海外生存空間。就算只是一部分的殘余艦隊,也許還不能對荷蘭人造成威脅,但是滅掉薩摩藩卻不成問題,而且他鄭成功本來就算是割據勢力,即便吃掉了琉球也和中原無關,別說是趕走日本人,哪怕你將琉球王族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