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都將目光集中在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八股科考上的時候,姜田知道自己上書改革的時機還沒有到來,因為守舊派無論怎樣淡化丘田奏折的影響,科考這件事都不可能完掩蓋掉中國土地問題,就算是收到了張韜的密旨,他依然有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所以科考之中最為重要的殿試也就在毫無風波的情況下開始了。
這次選出來的頭甲前三名不出意外的部被長江以南的考生獲得,雖然中華朝延續了南北分榜的制度,可是因為北方被破壞的比較嚴重,就連經濟生產尚且沒有完恢復,又怎么可能和江南的舉子相比。對于這個結果大家都沒感到意外,只是由于科學院的研究出了點狀況,姜田不得不坐鎮主持工作,所以當天的殿試并沒有參加。不過從后來得到的狀元試卷的抄本上,他還是看出了此次科考從傳統意義上還是選出了優秀的人才。比如策論中關于土地兼并問題,狀元是這么說的自古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帥土之兵莫非王臣,故而臣乃代天子巡守疆土,前朝優待士子準予其不納糧稅,便多有蠅營茍且之輩舉家投效而避稅徭,此雖宵小所為然多有知書守禮之人貪圖富貴而見利忘義損公肥私,愚以為此乃朝廷不加節制之故……
雖然說得是白話,但是這個人將過錯歸咎于自耕農為了避稅而鉆法律漏洞,也貶斥讀書人不該忘記圣人教誨,更是指出這是政策制定上的缺陷等諸多因素導致了明末土地亂象,當遇到天災人禍之后,便摧毀了大明統治的根基。聽上去似乎有各打五十大板的意思,但是這不僅迎合了傳統文官盡量淡化他們的貪婪的心態,同時也指出農民可以隨便投效與國家政策不健的多方面原因,可以說他不僅真的看出了土地問題的本質,同時也沒有得罪江南的那些士紳大地主,更是為了迎合推廣白話的皇帝,而沒有采用文言古體也沒有引經據典,整篇文章即便是剛開蒙的童生也能讀懂,并看明白土地問題的復雜性,所以當姜田看到這篇文章之后便明白這是一個圓滑的萬金油。并且從田虛海那里得知,這個人的八股雖然也不錯,但本來是排在十幾名之后,完是張皇帝看到他的大作之后直接提拔到頭名狀元的位置,可見此人的策略是成功的。至于這篇策論在寧焦一類的官員眼中也沒有多么的大逆不道,而且在自己死后子孫無法享受免稅待遇的現在,主動減少名下的田產似乎也是符合潮流并向皇帝示好的一種選擇,至于減少到多少比較合適,那就看個人的魄力如何了。
姜田拿著文章想了想,然后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這個狀元叫什么名字?”
田虛海趕緊回答“此人姓蔡,名叫守心?!?
“蔡守心?”姜田嘀咕了一句“但愿他能守住這心啊!”
姜田的話別人沒聽見,就算聽見了也不會明白其中的真意,因為只有他看明白了張韜欽點此人的用意。按規矩頭榜的進士應該選出最優秀的一批人進入翰林院,做幾年文案工作熟悉了官場之后,才能等機會外放為官。不過本來就對科考不上心的張韜會如此重視這個人,那就說明他看中了這篇文章中的觀點,并且在即將展開的土改運動中,很可能會用他來當個新政的執行者,說白了就是既然你投機取巧的得了功名,那就要甘愿給皇帝當這個打手。所以姜田才會對他能否經受住考驗持懷疑態度。
放下他心中的感慨不談,姜田這次蹲在科學院主持工作,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延續了閱卷時避嫌的態度,畢竟一開始他開辦補習班的時候就有人說這是在拉幫結派,所示無論閱卷還是最后的殿試,姜田都躲得遠遠地,好向世人證明自己沒有朋黨的意思。其實凡是這么認為的人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因為對于姜田來說他根本不需要拉攏誰,他在張韜心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所有的官員,甚至比那百戰百勝的冀王還要高一些,其中的原因當然不是大家能猜到的,而且在冀王表現出有意避開政務,除了偶爾關心一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