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造型類似工字鋼的一段龍骨,這些標準件最后將會統一由研究院的技工一根根燒結起來,最后在打好預留孔的接縫處鉚接上補強鋼板,而且為了保證整根鋼龍骨的品質,材料鋼是由研究院的。
其實完不用如此大費周章,原先的時空中,就是進入了鐵甲艦時代也都采用的鉚接技術。只是姜田并不懂得造船,也不敢隨便的冒險,才折中的用這么笨的辦法來進行試驗,拼接完成的整根龍骨還要求進行強度測試,所以同一品質的龍骨訂單是兩根,一根用來試驗,另一個用來造船。既然龍骨都是鋼的,那么肋骨自然也就變成了鋼制,除了船殼還是木頭的之外,主要的承力部件都是鋼制,這艘跨越了好幾個技術門檻的超新銳試驗艦就這么一點點的在渤海灣里被建造起來。
整個過程中最興奮的其實不是作為總設計師的姜田,猶如科幻故事變成現實一般的研發工作讓張環簡直廢寢忘食。他甚至提出來干脆將船殼也換成鉚接的鋼板,好提前造出心目中的鐵甲戰艦。不過最終還是被姜田給否定了,因為他知道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蛋,現在他都感覺自己已經控制不住研發的進度了,再沒命的堆砌先進技術簡直就是自己尋死。好在當張環帶領著一票同樣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研究員請愿的時候,那艘試航歸來的船成功的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了。看著跟船一起試航,臉色曬得通紅的鄭鴻銘那得意的神情,大家就知道這次的試航很成功,但究竟有多成功就不知道了。
“大人的計算不錯,此船順風時的確跑出了十八公里的航速,就是逆風時都比用船槳推進的蒼山船快許多,我等這次去了趟威海衛,和那里最大的一艘福船相比,咱這船依然顯得威武非常!”
看著一臉驕傲的鄭副院長,姜田沒有其他人那么興奮,只是輕輕地的說了一句“船只拉進干船塢,進行船大檢查,然后準備武器舾裝作業,等這些干完了咱們再去趟威海,讓水軍那些家伙知道一下海戰的樣式該換一換了。”
現在大家再聽見姜田說這句豪言壯語就沒有任何質疑的感覺了,因為海試的結果充分的說明了飛剪船的性能,這種比任何船只都快的戰艦一旦出現在海面上,那么舊式船舶面對它的打擊將會毫無還手之力,也許在接舷炮戰的時候不如歐洲那種動輒幾十門炮的戰列艦,但是它能憑借靈活的機動強占更好的開火位置,讓對方根本就沒機會發揮火力優勢。而配有開花彈的我方火炮則有很大的機會點燃對方的火藥而導致殉爆。
不過鄭鴻銘在看到新船的建造計劃時還是被嚇了一跳,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鏡,姜田竟然會造一艘長度超過百米的艨艟巨艦!放在后世,一百二十米的龍骨的確不算是大船,可在這個時空,長度超過一百米的船就絕對屬于巨無霸的等級,更何況此船還承襲了前一艘試驗艦的長寬比,所以說這艘船的甲板寬度會超過二十米足以并排配置海量火炮。再加上此船的吃水絕對會高于九米,這么一算此船的標準排水量恐怕接近10000噸!這是一個什么概念?要知道在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時,納爾遜的旗艦,英國皇家海軍一級風帆戰列艦勝利號,長才只有693米、寬158米、吃水深88米、標準排水量3556噸。而后世飛剪船的巔峰“大共和國”號,也只是長93米、寬162米、吃水91米、排水量3400噸。恐怕也就史書上記載的鄭和寶船那兩萬噸的排水量才能與之相比,由此可見這艘二號試驗艦的尺寸究竟有多大。
小心肝劇烈顫動之后,鄭鴻銘沒有了試航歸來的那種躊躇樣子“……恕卑職直言,雖然當初建設船塢時的確考慮到了水深問題,但是此船還是過于巨大,且新穎的技術使用過多,卑職擔心……”
姜田擺了擺手“我知道你在擔心什么,其實我也擔心,但是我更害怕國家需要海軍的時候卻無兵可派,此船雖無法布設多層火炮甲板,但是可在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