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這才能在定、靖兩艦的攻擊下存活到現在,但是甲板上的帆具還是受到了一定的打擊,機動性與速度都降低了不少。當他們看見那六艘更加恐怖的戰艦劃著漂亮的弧線抄向自己艦尾的那一刻,誰都相信這次萬能的上帝不會再眷顧自己了,于是除了投降還有其他活命的機會嗎?至于一直跟在荷蘭人身邊的鄭泰座艦,戰斗一開始的時候就想逃跑,看到第一艘戰艦迅速的被擊沉之后,他想起了在瀨戶內海的戰斗,此刻他也明白大勢已去,還沒等這邊開火,他就主動的投降了。
李修遠看見了桅桿上的白旗,遺憾的放下了望遠鏡,定海艦上升起了三顆信號彈,本來還在卡位的驅逐艦只好轉個頭停止了攻擊。剛才還沸騰的戰場馬上就安靜了下來,神經緊張的中國水兵們都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戰果,自鄭和艦隊消失以后,中國海軍何曾有過交換比如此懸殊的大勝?除了定、靖兩艦一開始因為過于接近敵船而有輕微受損,傷亡了二十三人之外,驅逐艦則毫發無傷只是有幾個笨手笨腳的新兵被砸傷和燙傷。至于敵方那擁有幾百門火炮的十一艘戰艦只有四艘還飄在海面上,并且降下了風帆聽憑發落,除了桅桿上的白旗之外,就再無迎風飄揚的東西了……
打撈完還沒淹死的水手,控制住無心反抗的戰俘,李修遠在首里城的王宮中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他覺得既然是鄭家自己內亂,荷蘭人再次染指大陸的計劃又一次慘遭失敗,但這次慘敗還沒有傳播出去,臺灣島的鄭經也不可能馬上就想到對策,所以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除了留下兩艘驅逐艦和部分水兵看押戰俘,又派了一艘驅逐艦回濟州島報信并尋找援軍之外,自己稍加整頓之后便率領著兩艘巡洋艦與三艘驅逐艦火速南下,準備一舉切斷臺灣與澎湖的聯系,打鄭經一個措手不及。至于他為什么能膽大包天的僅靠五艘船就挑戰鄭家主力艦隊?這個問題幾乎不用想也能知道答案,在整個特遣艦隊中,上至李修遠下至一個小兵,已經沒人再將那曾經威震東海的鄭家艦隊放在眼里了。
書評區回復書友“好難搞的色狼名字”疑問消硝石制冰的問題,這個的確是古已有之,但是在那個時代硝石是戰略管控物資,尋常百姓很難獲得,王公貴族就算有能力這么做也要避嫌不能儲備硝石,所以這種制冰法后來就無法普及了,我在書中也是在軍工生產中使用,所以不會有人以此來攻訐主角意圖不軌。說句題外話,這種制冰方法在北方民間曾經流行過,我所居住的城市曾有一種叫“雪花落”的傳統夏季飲品,就是采用兩個不同直徑的大桶,空隙中填上冷媒,中間的小桶中一般就是勾兌好味道的水,轉動小桶使受熱均勻,便冷凝成類似雪泥一樣的半固體,后來這種夏季飲品由于各種電力冷飲機的普及而消失。不過在中國古代,沒有鍍錫的鐵皮桶(銅太貴鐵容易氧化),又弄不到硝石,所以才逐漸的“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