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也許還事有可為。但經歷了大規模戰爭之后,國人口下降到了1億這個生產力平衡點,土豆、玉米的引種更是導致爆發土地革命的人口紅線上漲到2億以上,歷史上滿清也的確是因為雍正改革與經濟作物的推廣種植才讓人口增長到2億,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對外經貿他姜田只能硬著頭皮深挖潛力,將目前的作坊式手工生產硬生生的提高到工業革命前的水平,這才堪堪滿足了發動一場小規模國家戰爭的物資生產,在可以想見的幾十年內,他姜田如何能找到足夠的勞動力來完成工業化普及的工作?工業無法普及就不可能做到量變引發質變。想來想去也只好繼續走行政命令式的工業發展方式,通過提高技術水平來擴大生產,但是這條路看似是捷徑,卻只是在他與張韜都活著的時候才管用。如同原本的時空中,行政干預讓中國在解放后完成了工業的原始建設,這才能在改革開放時通過提高生產力迅速吸納了剩余人口,并完成了量變向質變轉換的前提工作,更是保證了破紀錄的人口基數沒有導致動亂的根本所在。可現在的問題是中華的科技水平高于世界不知多少倍,現有的產能都做到了極高的附加值還傾銷到整個歐洲,一旦更高級的生產設備面市之后,就不可能永遠保密,西方如果得到了這些機械設計會引發怎樣的變革,這一點他姜田都不敢去想象。而且沒有足夠廣泛的工業基礎就甭提什么無產階級專政,哪怕是資本主義都只能是舶來品而不可能在本土生根發芽。
所以他才建議保留臺灣的自治權,讓他們成為殖民統治的開路先鋒,這不僅是名聲聽著好聽的問題,還是降低搶劫成本的辦法,只要先進的武器掌握在中央手中保持著絕對的軍事優勢,他鄭家就算搶到了整個美洲大陸,都不可能再起二心,而搶來的人口與資源又成為中華改革的血液與動力,為此姜田已經不惜撕下悲天憫人的偽善面具,下定決心要驅使著門下的走狗們與歐洲爭奪殖民地,一切都是為了要滿足張韜希望活著的時候見到革命初步成功的這個心愿,至于如此拔苗助長會不會引發以后的社會動蕩與思想分化甚至是制度的倒退……有那么一瞬間姜田似乎看到了張韜與自家太祖的身影重合到了一起!
“唉……”眼看著會場布置完畢,突然間從地獄又升入天堂的鄭家爺孫倆,現在已經被不少官員圍著有說有笑的拉交情,不由得脫口而出讓經歷過g的人都頭皮發麻的一句話“走資派還在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