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字起兵以來,殫精竭慮身先士卒,攜天下憂國憂民之士,率舍生忘死之卒,邀天之幸終保國祚不失,然此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亦非書生武夫之天下,實乃天下人之天下,凡國之黎民,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保國護疆之責……”
張韜的詔書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風波,主要是中華歷史上實在有太多的君王說過類似的話,可是到最后君還是君、臣還是臣、草民還是草民,就算有那么一兩個明君賢臣做到過以民為本,卻也只是極少數(shù)的例外,所以普天之下早就沒人將這種口號當真了。
在與姜田的聊天中,張韜得知自己曾為之奮斗終身的民解放事業(yè),曾經(jīng)實現(xiàn)過的人民當家作主,也逐漸變成了受人嘲笑的口號,他的心在流血可又無可奈何,所以這輩子他沒有急于喊出那些超前的東西,人性的貪婪并不是思想教育所能改變的,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道家的無為,都對人性最本能的東西無能為力,所以中國歷史上就從沒有放棄過依法治國,封建王朝如此,新中華也一樣。
于是張韜決定在他最擅長也是控制力最強的軍隊上下手,哪怕天下動蕩強敵入侵,只要軍隊穩(wěn)定中華便可巋然不動,如果姜田在這里一定會嘲笑他是理想主義者,卻不會阻止他這樣去干,他們都知道一個真理——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
遠在千里之外的張環(huán)也有這樣的感慨,當他們?yōu)榱吮茱L暫時停靠朝鮮,這個國家的各級官員就展開了一次總動員,送錢送物飲宴不斷,還三番兩次的讓美女靠近姜田,張環(huán)這個“小書童”也沒有放過,一大幫管家、書吏之類的角色找到他打聽姜大人的好惡,或者有沒有聽到什么關(guān)于朝鮮的言論,黃白之物也沒少塞,要不是有吳遠替他抵擋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就算是身為屬國,可父皇大壽之時已經(jīng)認可其主權(quán),怎么如今還是如此媚顏逢迎,如同……”張環(huán)一時不知該怎么形容。
“這就是事大主義!”姜田也是不勝其擾“論身份雖然我是他國之臣,但論起地位來,我這個一品大員可是僅次于朝鮮王的存在,再說論國力我中華可隨時蕩平這個半島,你讓他如何敢平等視之?”
“那父皇為何還要還其主權(quán)?”
“很簡單,既然不是我們的屬國,那咱們便沒有護其周的責任,若是他日有人侵略其國土,或是與他人交惡,咱們大可聽之任之兩相其害取其輕,不會出現(xiàn)萬歷年那樣不得不戰(zhàn)的情況!”
張環(huán)沉思了一會,然后兩眼放光的說道“我明白了,咱們一邊不認其為屬國,又準備出使日本,朝鮮君臣這是怕了,怕咱們伙同倭寇瓜分了他們的國家!”
姜田和吳遠相視一笑,太子的政治悟性是越來越高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不再是之乎者也的小書呆子了。可這次他的分析和事實還是有出入的。
“陛下說過,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軍力是國力的體現(xiàn),朝鮮這個國家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不是我國的對手,咱們可以看不上這貧瘠之地,他們卻不得不防咱們的覬覦之心,并且一切的外交事宜皆以交好中華為要,若不如此便有亡國之危,這無關(guān)他們有沒有主權(quán)!”姜田算是一語道破天機,而且即便是在另一個時空的二十一世紀,他們的國際地位與外交方針依舊沒有任何改變,只是韓國將宗主國換成了美國而已。
姜田在課堂上一直宣稱國家主權(quán)不容侵犯,國與國之間如果在主權(quán)問題上產(chǎn)生摩擦,那爆發(fā)戰(zhàn)爭只是早晚的事情,可是今天他又對張環(huán)說出了這個主權(quán)無用論,或者說是實力決定主權(quán),可見教育太子和教育其他學生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吳遠和張環(huán)都明白,國與國之間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這就是姜田所說的“說話要和氣,但手中要有大棒”的真意。也是千百年來中華各王朝的主要形態(tài)。但是皇帝陛下是否真的有意瓜分朝鮮呢?他們不敢亂猜,但至少在張韜心中已經(jīng)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