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從不征之國的名單中剔除了。
無論朝鮮人怎樣巴結這位偶然路過的上差,他們都沒有探聽出想要的消息,雖然姜田向他們保證朝鮮王國的地位,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替代的,雙方的傳統友誼也是歷久彌新的,但朝鮮君臣對此也是不敢輕易相信的。不過有一件事卻讓他們印象深刻,既然船只靠岸了,雖然船艙中還有大量的罐頭,但也不能放過這個采買新鮮食物的機會,姜田提出這個要求后朝鮮人不敢怠慢,馬上就足額的準備,當他們將物資運到港口之后,本以為不被上差刁難就算是萬幸了,卻不想船隊方面的接待人員對他們十分的客氣,而且還按照市價支付了貨款。
總之停靠的這幾天時間里,這群中華的水兵不僅沒有和當地人發生任何沖突,反倒是受到了朝鮮百姓的稱贊,結合姜田明顯迥異于其他中國官員的態度,這讓朝鮮官員不得不猜測中華對朝鮮政策是真的改變了,俗話說反常必為妖,難道說中華已經準備要收買朝鮮百姓的人心了?不得不說賤人就是矯情,你對他頤指氣使他也習以為常,一旦真的當他是平等的人了,反倒是不能適應還以為你在謀劃著什么陰謀。
不管他們內心中如何忐忑,躲過臺風的船隊還是重新上路了,但是朝鮮人還不死心,那些有后輩在中華求學的家族馬上遣人去中華,要他們多多收集與留意朝廷的動向,以免授人口實招來滅國之禍。不過當他們看見張韜的新詔書仔細的研究了義務兵役制之后,一幫朝鮮官員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此義務兵役制成了朝鮮的一項基本國策而堅定不移執行了幾百年。
當使節船隊終于看見日本海岸線之后,張環已經沒有了出發時的興奮,姜田用實際的行動告訴他什么是外交出訪,這和那種預想中上差蒞臨、前呼后擁、宣講詔書、蠻夷拜服的場景完不同,雙方勾心斗角為了各自的利益錙銖必較,沒有讀書人的風度,這還只是親近中華的朝鮮,馬上要面對的日本在歷史上一直和中華若即若離,除了唐代之外,日本人就沒有真正的臣服過咱們,姜田制定長期弱化日本的計劃,也受到各種問題的干擾,張環覺得自己有種沉重壓抑的感覺,這時他才明白父皇為什么同意自己出行,都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可真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何等的睿智與氣魄!
靖海號沒有在最近的港口停留,而是熟門熟路的帶領著艦隊穿過瀨戶內海直奔堺港而去,,這次不僅沒人敢于阻攔,沿途的漁船與大名的哨探反倒是主動的避讓,上一次靖海號于百余艘戰艦的包圍中身而退,他們可是親眼目睹的,那些的在他們眼中不可戰勝的大船不僅沒能阻擋這艘巨艦,反倒是被擊沉了好幾艘,這等戰績讓天生崇拜強者的日本人保持了足夠的理智。此時的堺港依舊是德川家統治下日進斗金的聚寶盆,別看日后的東京灣是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實際上直到二戰后的很長時間,大阪才一直是日本的經濟中心,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才被東京地區超越。
姜田選擇這里登陸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來只有這里有足夠的泊位讓艦隊停靠,而來這里也有發達的陸上交通到達京都,尤其是臺風肆虐后日本多地處于受災重建的狀態,這更讓姜田別無選擇。與中國常見的鑼鼓喧天的歡迎儀式不同,碼頭上靜悄悄的,若不是有一群小矮子手執刀槍儀仗森嚴的站在那里,恐怕沒人知道這是歡迎外交使節呢。
“這小鬼子是要給咱一個下馬威嗎?”吳遠看著碼頭上的兵丁自言自語。
“不怕。”姜田對此渾不在意“咱帶了那么多的陸戰隊,這點小鬼子還不夠看的,就算是德川家翻臉,只要靖海號不失,也是能身而退的!”
他這話本事安慰張環的,因為這位太子爺畢竟年紀還小,對世界的了解僅限于自己的一面之詞,有必要給他一定的安感,但同樣是出于安的考慮,他不準備讓張環深入日本內陸。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