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田深吸了一口氣,整理了一下思緒之后才說道“吾在家鄉求學之時,未曾深思工農商學等事,只覺得讀好圣賢書,將來一心出仕做官,當了官也只要用圣賢書中所言去治理地方便可,從沒想過原來這一國一地運轉起來有諸多的講究,難怪前朝之時中榜的舉子都要現在翰林院待上幾年,這是要讓他們看清朝政格局,免得貿然身居高位卻只有書生意氣。下官本以為上次出巡,已經算是得窺天下之一角,可再看這幾年朝局變化,先是開海通商,外洋糧食、商品充斥坊間,看上去似乎是與民爭利,但是書生嘴中百業凋敝的景象不僅沒有出現,反倒是市井繁榮,就是本該最受影響的農業,卻因為朝廷用保護價收糧,反倒讓糧商無法同大地主進行勾結貶低糧價,遇到天災更不用擔心有人囤積居奇,碼頭上有的是糧食等著發賣,現在愚兄才明白陛下說的那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聽著丘田侃侃而談,一開始姜田還真的以為這是一個傳統文人開始認識到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可是聽著聽著卻聽出別的意思了,怎么這家伙嘴里頭對遠洋的商人開始如從推崇呢?
聽他說的差不多了,姜田適時的插嘴說了一句“所以兄臺認為,若是在內陸也有這些外洋商人一樣的商團,那么內陸的市場與經濟也會被盤活調動起來?”
因為當朝皇帝的嘴里新鮮詞匯太多,這年頭的官場很自然的開始上行下效的使用新詞匯,丘田自然對此很熟悉“是的,就以年前收復的北方而論,若是早有一批商人隨行,想必戰果還會更大!”
更大?姜田已經聽出他的弦外之音了,一兩個月就收復陰山以南,現在更是進逼河套富庶之地,這種速度還嫌慢?或者應該說丘田背后的人嫌這商機來的太晚才對吧?
“這陛下也有明示,年前不就在邸報上說了嘛!”姜田忍耐著吐槽的沖動繼續裝傻。
丘田不知道自己的表演已經穿幫,還在那里聲情并茂的鼓吹者“可是愚兄認為,長城外山高水險,若是讓不熟悉北地的商人插手,無論沿途地形還是人手準備,甚至是等江南的商人湊齊一切上路,沒有半年時間都是無法成行的,難道大軍在關外也要等他們半年?更別提人生地不熟極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損耗?!?
“那依兄之見,此事應托付何人之手?”姜田心想,正主終于要有動作了。
“愚兄不才,思慮之后覺得非晉商無法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