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歷史上靠著“風聞言事”四個字,明君遏制權臣、昏君玩死忠臣的例子比比皆是,玩出最高境界的當屬玩亡國了的東林黨。輿論這個口子一開,難道要重蹈前朝黨爭之路?
姜田當然沒這么傻,就算沒親眼見過明末黨同伐異的景象,他也見過歐美所謂的民主議會是怎樣相互扯皮拖后腿的,而且就算姜田犯傻,張韜也不會同意他這么干。
說起輿論監督,現代的人總能高談闊論的講出一番道理,但是古人的智慧一點不差,要不然又怎么會有御史言官這種職位,又怎么會有“風聞言事”這個說法,更別提“申明亭”這種古代的信息發布平臺了。更何況還有異地為官、上下監督等各種制度設計。
從制度上講,已經算是比較完善了,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官員前仆后繼的以身試法呢?難道是懲罰的力度不夠?可朱元璋連剝皮實草然后還要在吊在衙門門口蕩秋千的辦法都用上了,也沒當初官員們貪腐啊?
其實問題的癥結在于,除了人性的貪婪與地主老財朱重八的摳門之外,普通的百姓民智未開,話語權始終在讀書人這個小圈子里,最后讀書人監督讀書人,又是選手又是裁判,那不等著營私舞弊官官相護就見了鬼了。
所以后來的明朝皇帝,會重用錦衣衛與太監就好理解了,但這也只是初步的理解,皇帝能在宮里開私塾教太監識字,卻沒有在國開展掃盲,錦衣衛是世襲軍事貴族,卻不能成為道德的楷模。分封各地的親王們也沒能成為穩定地方的基石,反倒是兼并土地時比誰都狠。
可以說,老地主朱元璋為他后世兒孫設計的上層結構都出了問題,就這樣明朝還能延續二百多年最后死于天災的集中爆發,都是靠著中華大地人杰地靈底子厚了。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再來想張韜與姜田對頂層設計的思考,為防止文官集團壟斷話語權,那就重新定義公務員考試并進行掃盲。為防止貴族竊取權柄,那就將貴族的升遷也放到官員考核升遷的體系里,甭管出身多高貴,也得從基層干起,這樣一來豪門世族與寒門庶族同處于一個起跑線。(和科舉制的效果類似,只是掃盲之后寒門學子的數量呈壓倒性優勢。)
至于親王嘛……現在也就只有一個,張韜的做法是有封號有采邑但沒有地方管理權,以后除了張乾這一支的嫡長子孫,沒有天大的功勞護佑的皇族也必然是爵位遞減,防止出現明末和清末那種光吃飯不干活的蛀蟲越來越多。
還在思索著這套制度優劣的兩個人,卻聽姜田發出一聲長嘆“這世上沒有絕對完善的制度,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因時、因地制宜,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而明朝恰恰就毀在了不能與時俱進,改革不徹底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