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都是個花錢大手大腳的人,現在更不是吝嗇的時候,直接一百兩的銀票悄悄遞過去。那太監看到銀票面額嚇了一跳,再三確定是賞給自己的之后,激動的眼淚都出來了,賭咒發誓今晚什么都沒看到云云。
打發走了那太監,胤祚帶著眾人進入庫房,庫房的大門虛掩著,兩個年輕的賬房費了好大勁才推開。
一股刺鼻的霉味傳來,地上滿是塵土,不知是荒廢多久沒用了,正中擺著幾十張桌椅,筆墨紙硯、算盤算籌都已經備好了,在桌椅旁是一人多高的賬簿,整齊的堆在一起,像是一面墻。
隨手抄起一本,掩著口鼻抖抖上面的灰塵,封面上寫著“慶州府崇禎六十二年計簿”字樣。算算日子,大約是十年前的賬簿了,保存的還很完好,除了紙張發黃變脆以外,連個蟲洞都看不到。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看來李朝人很重視賬簿的保存,可能想從賬簿上找到被人把柄的遠不止胤祚一人了。
胤祚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安排了分工。對復式記賬法只通皮毛的,派去給賬簿分檔歸類,并核對數字加總正誤;稍有些的經驗的,就按照賬簿上的流水賬,以復式記賬的方式重新記賬。
經驗最豐富的那些賬房責負責統計財務數據,并檢查記賬的正誤。吳澤根據統計出的結果,計算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財務數據;最后胤祚負責比較財務數據,找出其中的貓膩。
賬房們早就迫不及待了,越早做完,十兩銀子的賞錢才能越早拿到手,在明確了自己的分工之后,都沖向了自己的崗位,有的甚至為了爭奪一張靠賬簿近的桌子差點打起來。
一開始賬房們的配合還很生澀,弄亂賬簿,算錯數字頻頻發生,但是過了幾個時辰的磨合之后,配合漸漸的熟練起來。看著眾人分工明確有條不紊的樣子,胤祚心中充滿了自豪感,畢竟是老本行,做起來有種如魚得水的流暢感。
在這個時代李朝雖有自己的語言,但文字還是漢字,至于那拼音文責是兩百多年后的產物。沒有文字上的障礙,賬房們查起帳來行云流水,噼里啪啦的算盤聲中,流水賬漸漸還原出事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