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察的地區,在他的重視之下,齊齊哈爾學校建設的就如后世學校一般。
小學每天上課三個時辰,每周休息兩天,還有每年四個月的寒暑假。
小學的教員是火器廠除了匠人以外例錢待遇最好的一批人,這些人有的是落魄的秀才書生,有的是一方大儒,還有的是沙俄傳教士。
托胤祚的福,現在學校里又涌入了一批精通西學的傳教士,只是他們作為先生,被三令五申禁止向學員們傳教。
梅瑴成自小上的是私塾,后來便是爺爺親自調教,還從來沒上過三十多個學生一個班的學堂,看到的一切都覺得新鮮。
戴言是戴大匠女兒,在學校里待得很久,成績也一直穩居第一,在學堂中是宛如校霸一般的人物,拖著梅瑴成就來了自己班級,將他隨意安排了個座位。
上午來教書的是個須發花白的老先生,手拿著一本破爛不堪的論語,進了教室便在講臺后的椅子上一躺,口中道翻到某某篇,跟他一起誦讀某某句。
在古代,讀書寫字的奢侈程度,一點不比頓頓吃鮑魚海參低。
而學校的學生們大多都是匠人之后,懂得讀書的難得,一個個都極為認真。
盡管老先生教的《子路篇》梅瑴成早就倒背如流了,但他還是認認真真的跟著老先生誦讀。
下午,來教書的是個紅頭發的洋人,穿著一身黑色的教袍,胸前掛著個木質的十字架。
學校里洋人多,學生們早就見怪不怪了,倒是梅瑴成頗好奇的看了他許久。
洋人教士教授的是數算,用的是阿拉伯數字,算的都是簡單的加減乘除。
梅瑴成早在老家就接觸過西洋算法,對此也不陌生,再看到一個學生回答出洋人的問題而得到夸獎后,終于忍不住學人家的樣子,舉起了手。
洋人見到新面孔,便點了梅瑴成回答,并在黑板上寫下二十五加十六等于多少的問題。
梅瑴成想也沒想便道“四十一。”
洋人有些詫異,有心試試梅瑴成的底子,又寫了個乘法公式“九乘以十五等于多少?”
梅瑴成“一百三十五。”依舊是不假思索。
這回洋人徹底驚到了,這個算數簡單不假,但怎么會有人一眼便知道答案?是計算的太快,還是早就背下了?
想到這里,洋人不禁出了個有些刁難的問題“一百七十六乘以五十八等于?”
梅瑴成“一萬零兩百零八。”回答之快,便如說一加一等于二一般,這下洋人教士徹底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