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與靈谷寺都位于江寧城外的紫金山,二者相距不過四里。
靈谷寺由南朝梁武帝所建,寺內有一靈谷塔,供奉南朝寶志和尚舍利。
民間傳言,明孝陵所在原先是寶志禪師的墓葬,墓上建有靈谷寺,后來朱元璋發現此處風水絕佳,才鳩占鵲巢,將墓穴及靈谷寺遷往現址。
雖說是市井閑談,但明太祖將獨龍阜四周大大小小的禪寺合而為一,形成了如今的靈谷寺,倒是事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康熙一行到獨龍阜山腳下時,風力已弱了許多,雨也停了,空氣中飄著細小水滴,整座山峰籠罩在朦朧水汽之中。
在青灰色的天空下,山林間佛塔、禪寺在水汽中若隱若現,深幽靜謐。
饒是平日大大咧咧的十四看到此景,也不由發出這樣一聲感慨。
緊接著他轉向胤祚道“六哥,你說當年杜牧寫此句時,是單純感慨眼前美景,還是另有深意?”
胤祚笑道“不過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罷了。”
十四回過頭去,想了片刻,點點頭道“也算有理。”
根據欽天監的說法,今日飚風已過,康熙便帶著幾個皇子,幾個大臣,外加數十名太監宮女侍衛拜訪靈谷寺。
幾天來,江寧城內,雷擊法場之事已傳的沸沸揚揚,同時在大雨中為犯人超度三天兩夜的普善和尚,也成了百姓心中菩薩的化身。
更有甚者,甚至指責康熙殺伐過重,有違天和。
連日狂風驟雨,百姓們無事可做,卻讓這些閑言碎語借著水汽滋養,在磚瓦縫中無聲無息的蔓延開,搞得處處人心惶惶。
而康熙的應對,便是在今日拜訪靈谷寺,為天下百姓祈福。
康熙信佛,但也信道,同時也信基督耶穌,佛學、道學、基督之學,以上種種,在康熙看來不過是一種學問。
金剛經、道德經、圣經,在康熙看來也不過是經史子集的一部分,跟宗教信仰根本扯不上關系,拜訪靈谷寺不過是又一次的作秀。
好在,這次比之前拜訪孔子廟和拜明孝陵都隨意了很多。
康熙只帶了最簡單的儀仗,對皇子們也沒太多的約束。
胤祚和十四一路上都在東聊西聊,四阿哥和八阿哥不時也來上幾句,搞得像是郊游一般。
八阿哥聽了關于杜牧詩句的爭論,忍不住道“蕭梁向佛,不過短短五十年國祚;李唐向佛,終也落得四分五裂;佛寺土地免稅,僧侶也免賦役徭役,唐末不少佛寺還放高利貸,逼得自耕農賣田賣地,家破人亡,動搖了國之根本,于國百害而無一利,這些杜牧自當清楚;且杜牧成詩時,韓愈剛因上《論佛骨表》被貶不久,出于自保,未免會把本意寫的隱晦些。”
十四一愣,接著點點頭道“好像,也有道理……”
四阿哥敲打道“馬上到山門了,你們幾個少議論這些。”
“是。”兄弟三人齊聲答道。
靈谷寺山門為三拱門,紅墻綠瓦,在江南的水汽浸潤之下,墻壁已極盡斑駁,看不清原本的紅色,四周爬滿了植物,看上去頗有些深山古寺的清幽之感。
正中拱門上,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第一禪林”,這塊匾額乃是朱元璋親筆,到現在也有近三百年了,已是殘破不堪,搖搖欲墜。
拱門外,站著三個和尚,都穿著灰色僧衣,來起來頗樸素,其中為首的一個胡須灰白,看來五十余歲,另外兩人都是年輕的小沙彌,站在老和尚身后。
“那人就是普善和尚?”胤祚小聲問道。
十四看了那老和尚一眼道“不是,普善比這人年紀大得多,他可能是普善弟子一類。皇上駕到,主持與監院竟不出山門接駕,哼!靈谷寺真是好大的架子!”
那三明和尚待康熙儀仗走到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