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評書還是編的故事,歷史上漢武帝征漠北,派的是衛青霍去病,他自己待在都城,可沒有領兵打過仗。”
“是的呀。人家都說霍將軍封狼居胥,可沒聽過漢武帝封狼居胥的。”
“要說親自帶兵出漠北的打仗的皇帝,史上只有兩位,一個是前明的永樂皇帝,另一位就是當今圣上了。”
“哦呦!永樂皇帝就不要提了,他五次出征大半時間都是在草原上游玩的,連瓦刺人影子都沒見到的。”
“你這話不對吧?五征蒙古可是大勝來著?”
“哪有什么大勝啊?要真大勝了,漠北怎么不在前明治下?又哪里來的‘天子守國門’的說法?”
樓下打聽爭論不止,康熙未出一言,靜靜品茶聽著。
那個松江口音的人,用尖細聲音繼續道“要我說,論親征,還是要看當朝圣上的呀!兩征漠北,不但平了葛爾丹,還收了喀爾喀蒙古,自秦至明一直是抵御邊患的長城,成了自家內墻,這才是實打實的功績的呀!”
其余人一陣附和,有人還道“就是,現在準格爾都被平了,中原自古以來備受北狄欺辱,現在一股腦的,被圣上滅了,從此我們再無敵手了。”
有一老者道“現如今,四海皆平,國泰民安,萬邦來朝,這是盛世之兆啊。”
……
樓下夸贊,持續了近小半個時辰。
康熙面上微露笑意,而后起身道“咱們走吧。”
胤祚一看天色,現在正是黃昏,半邊天還是火紅的,便道“皇阿瑪,現在還沒到士子雅集的時候,要不再等等?”
康熙道“不去了。”
胤祚微感詫異“皇阿瑪說不去什么?”
“不去雅集了。”康熙說著出了雅間大門,“馬屁偶爾聽聽還行,聽多了容易熏著。”
十四到胤祚身邊,埋怨道“夸得太露骨了,被皇阿瑪聽出來了。”
胤祚嘆了口氣“時間倉促,我給他們講清皇阿瑪親征的功績已不易了,哪還有時間教他們怎么拍馬屁啊。”
十四不解“皇阿瑪親征漠北,人盡皆知,這還要講?”
胤祚給他一個腦瓜崩“你當平頭百姓和京城的官老爺一樣呢?老百姓能知道當朝皇帝是誰就很不錯了,不少人一輩子沒出過江寧城,連長江以北什么樣子都沒見過。”
“啊?”十四張開嘴。
“快走吧。”胤祚說罷也隨后出了雅間大門。
回程路上,一行人無話。
西邊,太陽已漸漸落了下去,江寧城被城墻斜長的陰影籠罩。
街上的行人漸漸稀疏起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已經是不少人家睡覺的時間了。
偶有幾個酒樓點了燈火,夕陽下散發淡淡微光,酒樓內外人影憧憧,酒香彌漫,彰顯著這座城市的奢侈繁華。
巷角橋洞,衣不蔽體,面黃肌瘦的乞丐聞著酒香,蜷縮入眠。
極致的奢靡與極致的貧苦同處一個鏡頭中,讓人不禁有種荒誕感。
這便是大清盛世嗎?
胤祚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這里有富商大賈,一擲千金的繁奢;也有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市井;還有躲在橋洞下活得像蟑螂般的貧窮。
極度的貧富差距,這便是大清。
贊是“康乾盛世”也罷,諷為“番薯盛世”也罷,觀察的人的階層不同,造成了觀察結果的不同。
大清是極復雜的。
它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峰,但它的矛盾卻也是歷朝歷代的最高點。
現在不過是康熙年間,四海皆平,天下剛剛有盛世之兆。
然而官場貪腐、階層固化、軍隊頹糜、貧富差距、土地兼并等一系列封建社會固有的問題已接踵而來。
縱使康熙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