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住一塊鐵條,指揮鐵匠不斷捶打,精煉出兩塊鐵條,并打成長條鐵皮之后,李學境便從爐子里抽出一根三尺長的細小鐵心,將鐵皮包在鐵棍上,讓鐵匠繼續反復捶打。
鐵心涂有細泥,原本是不需要加熱的,但秦川想在槍管上試驗鐵模加熱法,所以把鐵心給提前預熱了。
只不過,在鍛打的時候鐵心容易跟槍管粘合在一起,所以每鍛打一陣子就要轉動鐵心,甚至抽出來降溫。
一層鐵皮包好并鍛打完成之后,又包上另一層鐵皮,繼續鍛打,讓一硬一軟兩層鐵皮融合在一起,形成牢固的槍管。
這是雙層復合式造銃法,比起三段焊接法來,這種方法制造出來的槍管大大降低了炸膛率,槍管牢固得多了。
但也有個缺點,就是沒法制造太長的槍管,三尺基本是極限了。
鍛打完成的槍管口徑是小于預定口徑的,還需要用人力把銃鏜鉆出來,這里就需要鉆床和鉆頭了。
鉆頭是用墮子鋼做的,也就是灌鋼,堅硬度和柔韌性是夠了,但那鉆床是木頭加石磨做成的,簡陋得沒法形容,用這種鉆床來鉆炮管,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秦川意識到,想發展槍炮,得先研究鏜床,制作鋒利耐用的鉆具刀具,最好是能弄出滾輪軸承。
軸承這東西其實并不難,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陶輪了,這玩意就是軸承的祖宗,到元朝又有用圓柱滾動的渾儀,現在大部分騾馬車都裝有木滾輪的軸承。
用灌鋼制造鐵柱滾輪式的軸承也不難,先打制幾個大小一樣的小鐵柱子,把鐵柱鑲入一個鐵圈里,貼近外部,在里面再鑲一個小鐵圈,一里一外夾住鐵柱,并包邊封好,加入潤滑油就成了。
難點是在于如何統一規格。
純手工打造的東西規格往往參差不一,無法統一規格的話,根本就沒法在鏜床上使用,偏差一丁點兒就能讓一根槍管報廢。
這東西也得慢慢摸索才行。
李學境一連打制了五根槍管,等槍管冷卻的時候,他開始打制彈簧鋼,這東西是制造燧發槍的最大難點,也是畢懋康在崇禎八年發明了燧發槍卻無法量產列裝的主要原因。
古代鐵匠在打制兵器的時候,發現經過高溫淬火,接著又經過回火后的兵器最為耐用,于是就有了彈簧鋼。
但,擁有足夠把燧石打出火星,并引燃火藥的彈力的彈簧鋼,并不容易鍛造。
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人力和鐵料砸進去,一百根鋼條當中,能有十根符合標準,能用在燧發槍上的話,秦川就很滿意了。
反正他有的是人力和鐵料。
一連兩天,秦川都呆在火銃廠里,跟李學境研究打鐵。
第三天的時候,他收到一個好消息王繼宗寫信去順天府買的新糧食種子,在京城鎮海鏢局的押送到,運到婁煩了。
秦川立馬把火銃廠的事扔給李學境,興沖沖地帶著王繼宗出門迎接。
這批新糧食,他可是期盼已久的,明天秋天,他就可以在孟家莊吃上玉米棒子、烤紅薯和土豆燉牛肉了。
出到五里外,迎面就碰上了那支鎮海鏢局的運糧隊,足有兩百人左右,押著十余輛騾車,浩浩蕩蕩而來。
本來,才幾十石糧食是用不到那么多鏢師押送的,甚至鏢局很少接這種小單,但這批種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繼宗請順天府的朋友開了六百兩高價,請鎮海鏢局出兩百鏢師押送,免得樓上被不長眼的匪冦劫了去。
到了近前,鎮海鏢局的鏢師并未直接交鏢,而是一直送到孟家莊,并拒絕了秦川請他們吃飯的好意,收了六百兩銀子,讓王繼宗簽字畫押之后就走了。
秦川樂呵呵地上前,一麻袋一麻袋地仔細數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