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鑄炮廠來說,冬天是不存在的,外面大雪紛飛,廠里卻溫暖如春。
這段時間里,陳詹已經用泥模做出了四套鐵炮模,一套虎蹲炮的,兩套佛朗機炮,還有把大管事給的粗劣圖紙完善又完善后,做出來的一門大炮鐵模。
大管事說,這門火炮叫大管事牌六磅炮。
這門炮的炮管長四尺五寸,膛口兩寸七分,和紅夷大炮一樣,炮管尾端大,炮口小,靠近炮口處最薄的管壁僅有一寸三分,藥膛處最厚也僅有三寸,比紅夷大炮的管壁薄很多。
起初,陳詹懷疑這么薄的管壁會不會一放就炸,但秦川說,只要能把中心水冷法摸索出來,控制好火炮的冷卻速度,就完全沒問題。
陳詹依然滿腹疑云,但那套鐵模剛做完沒多久,還沒完全冷卻,所以暫時還不能造那門大管事牌六磅炮。
今天他要做的是虎蹲炮。
相比起佛朗機炮和拿破侖炮,虎蹲炮這玩意唯一的優勢就是輕便,非常輕便,一個人就可以扛著滿山亂跑了。
所以,這玩意還是得有的,在山區和其他復雜的地形中,這玩意就是個利器。
當然,這玩意也需要經過改良。
明軍的虎蹲炮都是熟鐵鍛造的,很費時間和人力,秦川要直接用鐵模澆鑄生鐵鑄造,省時省力,能快速批量制造。
原本只打算用鐵模預熱法的,但陳詹很神奇地做出了空心內模,他澆鑄直徑兩寸的鐵棒時,在沙模里加了一根手指粗的木棍,從而得出一個空洞。
有了空心鐵模,就能試驗中心水冷法了。
得知陳詹要開始鑄炮,秦川早早就來了,正光著膀子在一個爐子旁邊指指點點。
李學境也來了,拿個冊子在旁邊觀摩學習。
嚴三七當然也來了,想鑄造出好的大炮,離不開優質生鐵。
秦川不懂冶鐵,但懂原理,還在后世的論壇混過,所以講起冶鐵來一套一套的,聽得嚴三七驚奇不已。
在他的指手畫腳,和嚴三七的不斷摸索下,終于摸出了一套在現時代來說算得上頂尖技術的冶鐵法。
改進大鑒爐,改良鼓風技術,使用焦炭冶煉,使爐溫比以前的大鑒爐爐溫提高一成左右,秦川估計應該能達到將近一千四百度了能把生鐵化成液態的鐵水了。
嚴三七和陳詹在炮廠建了一個小一號的高爐,如今正讓學徒鼓風燒鐵水。
旁邊有一個精煉爐,并非炒熟鐵的那種方塘,而是豎爐,里面放一口用石墨粉制成的坩堝,坩堝下方堆滿燃燒的焦炭,還有兩個學徒在旁邊鼓風,將豎爐燒旺。
當高爐里的生鐵化成鐵水,就會從一個通道流入豎爐中的坩堝里,由于豎爐中的溫度也高達一千兩百度以上,讓鐵水流進去之后,依然能保持液態。
這時,兩個工匠手持用耐火泥包裹的木棒,從上方伸進坩堝里攪拌鐵水,一邊往里面撒碳粉,一邊用風箱和鐵管往坩堝里鼓風。
這是利用攪拌鐵水,讓鐵水中的雜質和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從而去除雜質。
但,同時發生反應的還有碳,這個過程會讓鐵水脫碳,從而得出含碳量很低的熟鐵,和方塘炒熟鐵一樣。
所以才要不斷加碳粉,,而且鐵水能從石墨坩堝中不斷滲碳,維持一定的含碳量。
方塘炒熟鐵法是在鐵水膠狀的情況下炒的,依然含有大量雜質,后期還需要不斷鍛打才能把雜質排除出來。
但秦川用豎爐加熱坩堝的方法,能讓鐵水持續保持液態,其中的雜質跟氧氣反應后,一部分化成氣體飄走,另一部分反應成其他形式的雜質,漂浮在鐵水上層。
這樣一來,下層的鐵水所含的雜質就會變少,從而得出品質較好,結構較為均勻的生鐵。
這種方法,和清朝時山西出現的坩堝炒鋼法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