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嚴公子道“康王,你也坐,你我兄弟,坐著說話,不須如此拘謹?!?
被稱作康王的公子擺手道“皇兄面前,哪有愚弟的座?!?
這威嚴公子正是鄆王,宋徽宗第三子,目前活著的兒子中排第二,僅比太子小一歲。但卻比太子還受徽宗的寵愛。
皇帝的兒子,皇帝喜歡的原因,往往不外乎兩個,一個是子憑母貴,母親受寵,兒子自然受寵,歷史上不乏因為皇帝寵愛某個后妃而更改儲君人選的;另一個原因就純粹是皇子自身討喜,跟皇帝相處親密。
鄆王趙楷恰好這兩點都符合,他母親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子之一,而且跟皇后自成一黨,在宮中過去連先皇后都讓著她們,同時趙楷極有文采,他參加科舉能考中狀元,可為什么去考狀元,皇子又不能去做官,而且頗有些胡鬧的成分,其實不過是為了討皇帝歡心,如果被臣子知道了,反而容易引來彈劾,攻擊皇子蔑視科舉。事情不出意料,當趙楷的文章被考官推送到宋徽宗面前的時候,徽宗竊喜不已,悄悄點了第二名為狀元,讓趙楷沒有成為文官眼中的焦點。
趙楷文采斐然,深得皇帝喜歡,每次大宴群臣,尤其是宴請蔡京這樣的寵臣的時候,往往都讓趙楷陪侍左右,不是刻意冷落太子,而是這種場合,只有趙楷的文采才能發揮用處。宋徽宗和蔡京這些人都有好文采,興起了賦詩作對,趙楷往往能夠唱和呼應,而太子木訥,往往無法對答,十分掃興。
自己得寵,年歲也相當,趙楷其實已經擁有了極強的皇位競爭力,所顧慮的,其實只有宋朝所謂的祖制。至于太子,不是趙楷自負,事實上他早就已經壓制的太子喘不過氣,如今只是在茍延殘喘。在皇宮里,太子趙恒過的小心謹慎,不敢有任何聲色愛好,各種用具甚至比普通庶出的皇子都不如,不是富庶的北宋宮廷供不起他,而是他有意為之,以免給外界留下任何廢除他的理由。
太子之所以當的如此卑微,跟趙楷皇次子當得得意是同一個原因造成。當年宋徽宗還沒繼位之前,只有一個妻子王氏,王氏生性端莊賢淑,但在浪漫氣息濃厚的宋徽宗眼里,沒有任何吸引力。所以徽宗早在做皇子的時候,就跟太后宮里的兩個女官鄭氏和王氏安通款曲。
后來宋徽宗之所以能繼位,其實全是向太后極力主張。當時按照任何繼位順序,其實都輪不到宋徽宗。因為死去的皇帝宋哲宗是宋徽宗的兄長,宋哲宗英年早逝沒有留下兒子,只能由同輩兄弟繼位,可即便要讓弟弟繼位,宋徽宗也不是排第一的,別的不說,宋哲宗有一個一母同胞的親哥哥簡王趙似,可惜宋哲宗和簡王的母親地位不高,宮中掌權的是向太后,甚至宋哲宗和簡王都只能認向太后為嫡母,生母反而不能認。
宋哲宗死后,第一順位就應該是最親的胞弟簡王,如果不立簡王,按照宋哲宗輩皇子年齡,最年長的是申王趙佖,不立嫡就立長,這是原則。即便長幼、嫡庶這些原則都不顧,按照才能,端王的行為舉止,當時就不被認可,整日間游手好閑沒有正行。
但向太后喜歡端王,也就是后來的宋徽宗,極力主張立端王。聲稱自己沒有兒子,這些皇子都是庶子,這樣就抹除了簡王身上的嫡傳優勢,反對庶長子申王,理由是申王有眼疾,這樣就抹除了申王的年齡優勢。
可是大臣們也無法接受端王繼位,因為實在是太荒謬,其中宰相指出端王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針鋒相對,搬出已經死去的宋神宗,說他老公活著的時候曾經說過“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
假如宋神宗當初真的有這樣的遺照,那都輪不到宋哲宗年幼繼位,宋徽宗早就該繼位。因此向太后分明是在強詞奪理,最后誰說了算,其實就看誰的力量大了。
向太后得到了曾布、蔡卞、許將等一些大臣的支持,最后成功將宋徽宗強行推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