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仲回到揚州的時候,發現他的兩個老對手,田平、田夏兄弟已經將隊伍拉了起來。
這倆兄弟過去做過馬卒,也打過不少仗,說是運氣不好沒立下戰功,可牛仲覺得,這兩兄弟八成是太滑頭,肯定是沒好好賣死力,不然馬兵怎么可能撈不到戰功?不像他牛仲,會騎馬只是因為家里養過馬,騎術一直都不如田家兄弟。
李慢侯對牛仲不辭而別,瞞著趙叔近帶來了一百來個西軍官兵的行為很認可,不瞞著,可能就帶不出來。另外兩個跟著牛仲一起去的軍官去了東陽和義烏,他們還要將放假的士兵都帶回來。
尤其讓李慢侯高興的是,牛仲帶回來的士兵中,有五十多個會騎馬的騎兵,他們就是參與叛亂的杭州龍騎指揮的兵。宋軍打仗不行,名字倒是威風。杭州這里的軍隊,屬于西軍的就有決勝、萬全、歸遠、龍騎四個指揮,由一個叫白均的西軍將領統領。田均屬于第三序列的歸遠軍指揮,就是因為他被殺,引起他手下兩個都頭陳通、林永帶頭嘩變,其他部隊跟著鬧事,控制了杭州城,殺了許多官民。
此時帶頭人之一的林永也來了,這讓李慢侯有些頭大,留下他吧,他怕罩不住,萬一這家伙以后再帶頭鬧事,可怎么辦。軍隊發不下餉就鬧事,恐怕以后有的鬧了。李慢侯現在都有些經濟危機了,官府供應不及時,他承諾的軍餉又高,靠自家的財力支撐,要跟國家的敵人開戰,這幾乎不可能?
他要抗擊侵略,就需要更多部隊,招募更多部隊,他是養不起的。
多一百來個士兵倒是無所謂。
跟林永溝通了一番,言談中很容易判斷出,這就是一個粗人。不是粗人,不可能為了長官被殺發動叛亂,腦子昏了一些,卻很講義氣。于是李慢侯決定留下此人,因為他發現,西軍被欠軍餉是常態,叛亂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老大被文官不分青紅皂白的殺了。
但林永帶來的兄弟都要打散。李慢侯很聰明,林永的官職不變,還是一個都頭,而且讓他帶一個完全的都。但是他帶來的西軍士兵,則全部打散,分到其他軍隊中充任小軍官。這樣林永也能接受,他那些老兄弟也都升官了。
另外那些會騎馬的士兵,就沒辦法打散了,全部交由牛仲帶著,總共四十多人,卻讓李慢侯的手里終于擁有了一只像樣的騎兵部隊。
可惜目前還是沒有用武之地,李成叛亂算是被鎮壓了,李成逃到了山東腹地,主力部署在兩淮的宋軍打不到他,他也威脅不了兩淮。淮西的丁進也被劉正彥帶領的幾千西軍騎兵追的到處跑,不是打不過,只是追不上。
整個兩淮依然比較平靜,除了越來越多的毛賊之外,沒有大的動蕩。
這些小毛賊,大多數都是從河北流落的義兵甚至一些迫于無奈的難民。
對付這些難民,是用不到強軍的,李慢侯也不覺得自己的部隊現在算強軍,所以得知西北部楚州一帶有流寇活躍后,他主動請纓去平亂。他不是要殺那些迫于無奈打家劫舍的難民隊伍,他只是希望制止打家劫舍這種行為,不但是救助良民,也是救助這些難民,因為李曼會收編他們,將他們整編成抗敵的隊伍,岳飛、韓世忠都是這么做的。
李慢侯覺得,此時李綱將主力都部署在要地,根本無法全面防衛,打流寇不需要強軍,卻需要機動力量,恰好他現在有騎兵,又不是強軍,正好適合這樣的任務。
可是請戰的奏章送上去過了一個月才批下來,也不知道楚州的流寇還在不在?
得到命令后,立刻出擊。
一共帶了三百人,騾馬八百,此次不乘船,全靠畜力。這樣成本會更高,但機動力會更強。李慢侯需要學習流寇似的機動戰法,要是形勢發生最壞的轉變,李綱也擋不住南下的金軍,李慢侯要做好在江淮水網密集地區這種最有利地形下,跟金軍作戰的準備,面對金國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