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碰到張俊,得知趙構已經抵達楚州之后,李慢侯心中就對之前那片蒙在他眼前的迷霧做這樣的解讀一個懦夫設計嚴密的逃跑計劃!
什么去剿滅流寇,根本就是打著剿匪的名義逃跑。他甚至懷疑掘開黃河,制造流民,都是這計策的一部分。但他還是不敢這樣想,因為太可怕了,人性真的可以如此可怕嗎?他只能相信,掘河的目的,真的是為了阻止金兵南下。
一條清晰的邏輯線在李慢侯腦海中形成。金兵秋天南下,最先得知消息的杜充在滑州李固渡掘開黃河,黃河泛濫阻擋了金兵進攻開封的途徑。同時趙構上報說金兵已經被阻擋,萬無一失,申請去淄州一帶剿匪。可是金兵恰好也去了那一帶,結果趙構打著追擊流寇的旗號不斷南逃。金兵則在他身后不斷的追擊。
這應該是兩條線,只不過巧合的交織在了一起。趙構一直想南逃,可皇帝現在不是他,趙楷強硬的將他按在開封,迫使他不得不想出了這樣的脫身之計。
趙楷一直將趙構按在開封,之前李慢侯也有些不理解。趙構是皇子,手握重兵,皇帝竟然不擔心?可是往深處一想,李慢侯突然發現,這樣的結果,其實是無可避免的。趙構身邊聚集了大量河北的文武官員,這不是趙構主動招攬的結果,只是因為開封陷落,徽欽二宗被俘的時候,只有趙構這唯一的皇子是公開露面的,趙楷當時是躲了起來的。這造成趙楷爭位的時候,手里的力量實際上遠不如趙構。只是趙構根本不想當這個皇帝,就好像宋徽宗退位前宋欽宗哭哭啼啼不肯繼位一樣,承平時期,皇位當然好,可兵臨城下,皇位就是最危險的毒藥。結果是趙構主動跑到南京恭奉趙楷登基,之后他就被派去了開封。
為什么一定要將趙構放到開封,趙楷也是迫于無奈。趙構手里有大批文武跟隨,這些人他無法信任。要么裁撤,要么收編。裁撤是不可能的,這些官員文官多是科舉出身,官員任免沒有合理的理由,皇帝也不能太過分;武將大多是西軍軍官,是原本就來這里勤王的,是來救援開封的,也沒有罪過,加上西軍將領手里的兵很難處理,只能由他們自己帶領。
最重要的是,趙楷在南京,開封就是前線最大的屏障,趙構害怕不敢爭皇位,趙楷何嘗不害怕。開封府剛剛陷落,金兵殺人如麻,臭聞百里,挖開城外墳地,用棺材做馬槽的這些野蠻習性,讓他也深深懼怕,所以一直不肯回開封。他需要一個人去開封鎮守,最合適的人選,正是他的九弟康王趙構。
當年作為最得寵的皇子,趙構作為最不得寵的王子,趙構就一直對趙楷恭恭敬敬,如同仆人一般,趙楷也對趙構有天然的看不起,看不起就放心。另外,開封府的宗澤不斷上書讓他回京開封,留在應天府的李綱其實也是這種主張,趙楷自己不愿意回去,如果不派個身份足夠的人去,很難給天下一個交代。于是派一個親王坐鎮開封,替他化解了許多批評。至少李綱是能接受的。
另外,開封府一直有宗澤在,宗澤手里也有一支軍隊,趙構坐鎮開封,并沒有大權獨攬,甚至宗澤被任命為開封留守之后,實際權力還在趙構之上,趙構更多的充當了一個象征。就更讓趙楷放心了,因此哪怕趙構像宗澤上書回京一樣,多次上書想要辭去兵馬大元帥職務,趙楷也不同意,偏讓他留在開封。只是趙楷實在沒想到,宗澤那個倔老頭年近古稀,拼命的工作,一邊恢復開封秩序,一邊還要讓他回京,又累又氣,竟然只堅持了一年就病死了。
宗澤死后,杜充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杜充本就是宗澤的副手,是一個在能被康王和宗澤同時信任的能人。杜充是一個奸臣,身上還真的具備奸臣的素質,人際關系能力極強。他跟趙構身邊的汪伯彥、黃潛善這些人一樣,都是科舉出身的文官,都是地方官,追隨趙構之前,他是滄州知州,汪伯彥是相州知州,黃潛善是河間府鎮撫使。跟汪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