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一群義烏、東陽軍官回去招兵買馬,都過去了三個多月,竟然一直沒回來,也沒消息。他得派人去找一找,該不會出什么事兒?找到,并帶回揚州。他需要值得信賴的人手,尤其是現在他跟晏孝廣鬧翻。晏孝廣手里的人馬,不在讓他訓練,可以想象,一旦金軍再次攻城,晏孝廣肯定也不會讓他這批人聽李慢侯指揮。
單憑現有的五千馬步兵,防守揚州這樣的城市,有些困難。因此他需要盡快增強兵力,人倒是到處都有,但可以放心,適合當兵而不是容易潰散的兵員,卻不是哪都有的。接連見到宋軍潰散的李慢侯,已經對河北兵甚至西軍,徹底失去信心了。
站在瓜州古渡口,遙望長江,感慨萬千。這樣重要的渡口,竟然都無人防守。李慢侯手里如果有富余的兵力,一定死守這里。而江對岸的渡口水寨,京口瓜洲一水間。李慢侯不僅僅是來看風景的,他順便觀察地形,上回從開封南渡,已經經過過一次這里,那一次就畫了許多瓜州的景色,許多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以后也不會看到,盛世的瓜州,永遠留在了李慢侯的畫中。
這一次畫的,沒有寫實的城市風景屋宇樓閣,也沒有千帆竟過的繁盛,沒有“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的悠遠詩情,只有冰冷的地形地勢,水位深淺,看了岸邊的水痕線,又跟當地人請教了一番,知道這里春季漲水,大船也能駛進來。
很快折返,到了楊子橋又停了下來,依然是繪制精確的地圖。李慢侯是特意學過專業制圖,因為他的探寶活動,需要對大航海時代的海圖進行深入研究。可以借助自制的工具,繪制出相當精確的地形圖。
楊子橋這個地方太重要了,如果有兵,這里也必須駐守。如果他手里兵力充足,他會在這里駐兵三千,甚至瓜州都不用守,敵人攻打這里,守不住的情況下,再退往瓜州。
楊子橋在唐朝時候,還是長江渡口,叫揚子津,揚州是當時僅次于西安洛陽的大城市,揚子津作為南來北往揚州的必經之地,也十分繁華,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許多大詩人在這里作詩,楊萬里一個人就做過兩首《過楊子橋》。
那時候的瓜州,還只是長江中的一片沙洲。到了中唐之后,河道淤積導致瓜州跟河岸連接起來,揚子津也就變成了楊子橋,成為一個集鎮。因為漕運、航運都要經過這里,集鎮依然比較繁榮。只可惜現在已經殘破,被洗劫一空后,還放火焚燒,留下滿目瘡痍。
回城的路上,李慢侯一直在思考守瓜州、楊子橋的問題,卻總是無法找到合理的答案。因為這次面對的對手,跟手里的本錢兩相對比,實在是難以求全。金軍現在是全騎兵的高機動游牧式軍隊,不依賴補給,靠劫掠維持。即便守住要地,即便守在揚州,他們也敢大膽的繞過揚州攻掠瓜州,守要道這種步兵時代的戰爭思路,有些不合時宜。
沒有一只足以跟金軍匹敵的騎兵,似乎永遠都解不開這個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