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李慢侯跟其他人一樣,以為只有讀書人才能管理人,主要是李慢侯習慣進行數字化管理,普通士兵不識字。開了掃盲班效果也不好,索性就讓書生幫助值勤,查崗的時候,是一個輪值軍官和一個書生一起,間接起到了互相監督的作用。
除此之外,接下來的幾天里,李慢侯對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人事調整。
他的手下中,除了林永、牛仲、單穿和田氏兄弟等少數人是指揮使外,其他軍官最高的也就是都頭,一個都只設一個都頭。按照正規編制,一個指揮下轄五百人,五個都,可以設有指揮使和副指揮使各一人,都頭三人、副都頭五人,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
李慢侯將所有官員名額用滿,毫無疑問都是這段時間里表現出色的浙兵軍官,而西軍軍官,則一個都沒有提拔。這算是一種權術,卻并沒有引起爭議。因為他手下的西軍老兵,以前只有三十個,已經升到了都頭,因此這批新晉的中低層軍官,只能從浙兵里選拔。
于是現在每個都的都頭依然還是西軍老卒,可副都頭全部都是浙兵,以后即便徐明帶來的那一百多西軍壯卒都成長起來,也很難形成西軍幫派。李慢侯也不想把西軍全部清除,他也需要制衡,萬一浙兵中也開始形成西軍這種幫派又該如何?要知道他們本就是鄉族兵,又直接受西軍老兵訓練,早就沾染了一些不良習氣,長此以往,難免也會墮落。
因此繼續保留西軍,算是對他們的一種壓制,那一幫人做大了,都不好。
在這樣的調整之下,一大批浙兵軍官,開始可以跟西軍平起平坐。
爬的最高的,是孫謀。他現在是鐵騎副指揮使,負責帶領一支全部由浙兵組成的重騎,人數兩百,有兩百匹批半重甲的西夏馬和女真馬,以及六百騾子,騾子負責負重和機動,西夏馬和女真馬臨戰披甲進行沖擊。另外一個副指揮使,則交給了林永麾下一個叫焦猛的西軍軍官,也是帶兩百半甲重騎。
林永則高升了,李慢侯借柔福公主的名義,升他為公主護軍副統制,作為他的副手,明升暗降,不在直接指揮重騎,而是跟在李慢侯身邊。但林永帶走了他那寶貝的十八騎重騎,作為最強大的沖擊兵力,關鍵時候用于絕殺。
牛仲為第二副統制,統領騎兵,制衡田氏兄弟這兩個其實更出色也更滑頭的騎兵指揮。單穿為第三副統制,統領步兵。他是弓手出身,但宋軍的遠程兵種比例超高,高達八成以上,應該是跟游牧民族對手作戰而形成的編制,很合理。
另外對整個揚州的城防,也進行調整。
自從派兵攻下天長軍之后,真心也好,假意也罷。姚端對李慢侯恭服了起來,他依然帶領兩千揚州鄉兵,卻被調到子城,每天的訓練、給養都按照李慢侯的標準,他不恭服其實也不行,總不能再回去求晏孝廣。
晏孝廣對李慢侯的態度也在慢慢轉變,畢竟他可是李慢侯的便宜老丈人,再大的氣,也經不住女兒的軟磨硬泡,而且他還有一個兒子,叫做晏湲。晏孝廣來揚州做官之后,把長子晏湲帶到身邊,留下次子守家。晏湲被李慢侯招進軍中做參軍,算是他的一種手段,他需要地方官的配合,一直在努力修復關系。
晏湲在李慢侯軍中,相當于在公主府做事,這是一份很適合官宦子弟的差事。所以晏孝廣并沒有反對,一兒一女形成的利益紐帶,會潛移默化影響人的立場。他慢慢產生“好像李慢侯真的會打仗”,“似乎人品也沒那么差”,“可能真的只是誤會”等念頭。
這樣的潛移默化,讓晏孝廣會自己找臺階,于是那天李慢侯攻克天長軍,慶功酒宴上,他再次成了焦點,吆五喝六的跟李慢侯的主要軍官一一把酒言歡,也跟李慢侯象征性的進行了互動,關系沒有以前那么水火不容。
另外李慢侯還特意通過晏湲,讓晏孝廣知道,攻克天長軍之后,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