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慢侯更關心金兵援軍的數量,根據營帳的面積,判斷大概有兩萬人左右。加上在城南扎營,奔襲而來的那一萬人,總兵力高達三萬,這無疑是金軍主力南下。
第一次攻打開封,他們也不過用了六萬人,第二次十幾萬人,一個揚州就投入三萬人,這是志在必得!
李慢侯最擔心的,還是子城。相比哪里可以丟失,但能不丟失當然最好。可現在金兵主力在城北扎營,很可能會選擇先進攻子城。那些新兵能堅持的???
果然金軍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子城,這是正規戰法,三萬大軍不太敢放一個城池在他們身后,然后去南方進攻大城,尤其是當他們看到這座城里的軍隊有頑強的斗志,還有一支敢跟他們野戰的騎兵之后,就更不敢將他放在身后了。
所以他們決定先拔除子城這顆釘子,再去享用揚州大城這塊肥肉。
金軍的炮車率先開火,主要發射碎石,目的在于壓制,或者說是嚇唬,讓士兵不敢登城。同時金軍在快速填河,步兵登城自然可以架設飛梯,可云梯這種大型器械,則一定要有路才能走的。
云梯下部有輪子,頂部有抓鉤,有絞車,前方有護盾,一旦被云梯搭在城上,就不可能像飛梯那樣推倒。
當金軍云梯開始行動的時候,姚端開始了反擊。反擊效果并不理想,但聲勢很大。他也用投石機還擊,論起用投石機,金軍可沒有宋軍有經驗。只是投石機跟云梯都是古老的攻防器械,能夠并存,說明互相之間威脅不了對方,投石的炮車根本砸不毀云梯。哪怕姚端發射的是火藥罐,也只是響動大,炸不開云梯的護盾。
雙方你來我往,打的都很熱鬧,金軍的炮車已經停火,因為他們的云梯靠近了,炮車毫無準頭,再打就要誤傷自己人。此時姚端的炮車專美于前,向行動的三架云梯發射了大量石塊、火藥、甚至油罐。
油是菜油,沒有那么容易點燃,可一旦點燃,燒起來就沒完了,因為云梯是木制器械,不燒成灰很難熄火。功夫不負有心人,不知道發射了多少火藥和油罐之后,一架云梯被點燃了,城墻上的歡呼聲,四里之外的大城都能聽見。
可金軍又推出一架云梯,讓這些浪費了不知道多少火藥,多少菜油的勝果,立刻變得沒有意義。金軍中有大量云梯,他們攻下了開封,守城軍有的武器,他們都有,甚至更好。
金軍的云梯終于到了護城河,姚端的反擊依然熱鬧,依然沒有效果。李慢侯站在大城北城樓,對此無能為力,他心里已經知道,子城陷落無可避免。開始想著一旦金軍進攻大城,他該如何防守。
沒有取巧的辦法,依然是死守,跟對方攀登的士兵短兵相接。云梯相比飛梯,無非是降低了敵人的攀爬難度。云梯上抓鉤抓住城墻,是很難砍斷的。精銳的金軍可以從云梯上飛奔過來,死守攻城點是唯一的辦法。
云梯是戰國時期就出現過的武器,傳說是魯班發明的,墨子還帶人跟魯班進行過攻防演練,是有一套應對云梯的辦法的。
也有相應的器具,老實說也只是理論上有用,拼的還是士兵的精銳程度,否則云梯早就遭到淘汰了,而士兵精銳程度上,子城的守軍根本不可能比得上金軍。
所以李慢侯已經將那些新兵從他賬本上購銷了,心里十分沉重,這些都是他從浙東招來的山民,就這樣輕易犧牲了。以后這點招兵的路也斷了,因為東陽、義烏人口數量不多,因為窮所以士兵才兇,因為窮,所以也養不活多少人。明朝時候,屢次在這兩地招兵,后來都產生了人力枯竭的情況,當地官員上奏,朝廷不得不停止了在這里募兵的行為。這批人幾乎是哪里能應募的極限了,即便還有,一下子死一萬,傻子還會來當兵?
一想到這些好兵種子,沒有機會成長起來,就這么白白犧牲掉,怎能讓李慢侯不心痛。
但心痛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