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人一年不干其他活兒都得餓死,而擁有投資能力的富人,做很多項目都比開挖水塘更有收益,這種事只能官府來做,但官府又沒錢,還想誆來百姓來投資,注定失敗,所以朝廷連商議都沒商議,不了了之。
李慢侯當然沒看過連南夫這種奏折,可是這種想當然的想法,很多人都會有,包括一些揚州官員。包括亳州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州縣,并不具備在自己縣城周圍開挖十里池塘的條件,但揚州是有一定條件的。
所以這項工程,李慢侯支持。當然,沒有夸張到覆壓十里,只是盡量擴大揚州周邊水面做到可以容許戰(zhàn)船折沖,這樣李慢侯就可以在揚州水面上擺開一只水軍,南船北馬,跟北人拼騎兵很長一段時間都很難成功,玩船的話,金人也很難勝過宋人。
第一步是將瘦西湖往東延伸,跟大運河接通,形成環(huán)繞揚州大城和子城的巨大環(huán)狀護城河。第二步將唐朝時的東水門一帶疏通擴大,唐朝時候東水門進城水道,此時是收縮后的揚州城北護城河,直接跟大運河貫通。這里往北,就是子城的南護城河,兩條護城河之間,相隔兩里地,子城南護城河利用了唐朝時候的護城河一部分,十分寬大,與運河寬度相當。李慢侯雇人將這兩里地的洼地繼續(xù)深挖,最后將運河堤壩推到,形成了一個三里見方的湖泊。
這座湖泊不算深,但水面不算小,大戰(zhàn)船擺不開,但普通的漕船卻能來去自如。經(jīng)過精心計算,即便枯水時候,這里依然不會變小。這樣金軍想走運河而過,就必須穿過這片人工湖。相當于部署一只水軍,就能切斷金軍北上的通道。這就讓金兵必須要打破揚州城,否則不可能北返,當然拋棄劫掠來的大量財富,輕騎北歸還是可以的,但他們肯放棄嗎?如果真的愿意放棄,金兀術就不會在黃天蕩里被韓世忠堵一個多月。
工程如期完工,這片人工湖南邊是大城北護城河,北邊是子城的南護城河,西邊到大城北水門,東邊就是大運河,如同大運河在這里長出一個瘤子,李慢侯干脆給湖泊取名留湖。就讓這塊毒瘤,留下任何想經(jīng)過此處的敵寇!
除了修建留湖這個巨大的工程之外,在實際控制的地區(qū)內(nèi),李慢侯執(zhí)行著堅壁清野的防御政策。堅壁清野可不是燒了屋子,糧草,留給敵人一片曠野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修建堅固的墻壁,清洗廣袤的原野。
堅壁,從天長軍往南,一直到瓜洲渡,這個揚州地方境內(nèi),修建大量小而堅固的堡壘。天長軍以西是丘陵地帶,沿著白塔河,有兩座城鎮(zhèn),石梁鎮(zhèn)和白塔鎮(zhèn),全部都修建起堅固的城墻,天長軍以北的銅城鎮(zhèn)也是如此,天長軍軍城也不例外,不但加固軍城,而且利用靠近高郵群湖的優(yōu)勢,以白塔河為源頭,修建了密集的水網(wǎng),一邊用于灌溉水田,一邊遲滯金軍騎兵。
金軍騎兵一旦失去機動優(yōu)勢,李慢侯有信心用自己的精銳步兵在這里跟金軍進行一場大規(guī)模野戰(zhàn),勝則切斷金軍屢次經(jīng)天長軍南下的渠道,敗則退往高郵群湖,讓金軍望塵莫及,進可攻,退可守。
揚州境內(nèi)更是如此,西北方的大儀鎮(zhèn),東北的灣頭鎮(zhèn),南方的楊子橋都徹底堡壘化,城墻加厚,加高,加馬面,除了面積小之外,跟大城市沒什么區(qū)別。在揚州以北的邵伯鎮(zhèn),長江邊的瓜洲渡,除了加厚城墻外,還各自駐扎了一個水營,部署水軍,日夜操練。
邵伯鎮(zhèn)這里,因淮河南流,匯聚起了一個小湖泊,冬季收縮之后,依然有一片水面,而露出的淺灘上則是一些泥濘和葦草,騎兵在這里沒有用武之地。在這里駐扎水營,主要是防止金軍攻破了北方城池后,作為揚州的北部屏障。瓜州自不用說,這里就是阻擋金軍北返的第一道防線,一旦金兀術突破了韓世忠的封鎖,李慢侯將在這里擋住他們。
堅壁之外,還有清野。夏收之后,糧食將被集中到各個難以攻克的堡壘。天長軍的糧倉集中在湖區(qū),湖區(qū)里水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