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武藝好的,還能免除一部分稅賦??粗己芎?,激勵手段有,執行規則有,檢查制度有,可就是失敗了,沒有失敗在設計層面,主要失敗在執行層面。
最后不但是司馬光、蘇軾這樣的名臣反對,連老百姓都不接受。主要原因是王安石過于不擇手段,將一大批地主豪強推上舞臺,水滸傳中的晁蓋、史進等莊頭,就是保甲制度下的都保長。這些好漢,對老百姓來說可未必是真好漢,他們獲取了權力后,通過差遣壯丁上下番,組織他們訓練,剝削壯丁的勞動力,事實上都是給他們干活去了。這種改革,間接的破壞了傳統的鄉紳治鄉模式,將一大堆土豪劣紳推上舞臺,本來就沒什么文化的鄉村社會,社會道德水平急劇下降。這就是為什么司馬光、蘇東坡這種人會反對的原因。
保甲法雖然廢除,但無形中形成的組織能力沒有消失,因為按照習俗大地主、宗族族長們繼續保持了部分保長權力,雖然不在負責訓練壯丁,可還能動員農民。在國家大崩潰的環境下,涌現了一波又一波的巨寇,就是這樣來的。
揚州鄉村現在就是這種情形,大量地主、族長,依然有保長的身份,他們接到命令,立刻將自己轄下的農民組織起來,將兒童和老人,按照要求,送到一個個堡壘,在從這些堡壘送到更安全的水寨和堅城中。男女青壯則繼續留在村里,因為還有許多莊稼需要搶收。
去年搶種了麥子的排水便利的好田,有的又搶種了一季稻子,眼下正在秋收??筛嗟氖请s糧,因為去年金兵南下,大量土地拋荒,搶種一季水稻之后,根本不夠一個生長期。李慢侯跟侯東發生了如何利用土地的爭論,侯東認為應該放棄耕種,夏收后全部載上桑樹,明年既可以養蠶,又可以養羊。李慢侯卻覺得,既然羊可以吃桑葉,戰馬也可以,這等于給金兵種牧草。堅持種糧食,時間來不及種水稻,可以種雜糧,大豆、黃豆都可以,也可以種蔬菜。哪怕到時候來不及收獲,毀掉也不可惜。
最終還是以李慢侯的意見為準,因為他官大嘛,官大一級壓死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慢侯在訓練出強兵之后,開始有些膨脹,覺得自己可以在金兵南下的時候,拖延一些搶收莊稼的時間。沒想到金兵南下比想象中晚了很多,十月底才南下,都快入冬了。因此秋收已經接近收尾,只有一些種的過晚的地方,還在等一兩個秋老虎才能入倉。
所以收到消息后,先將最難以轉移的老人、兒童先轉移到安全區,青壯留下收割莊稼,然后跟糧食一起轉移到安全的地方。高郵、天長軍的老弱,全都集中在群湖中的水寨里,揚州的老弱都集中在揚州城里。居住條件當然不會太好,只能擠在一個個窩棚里。但精神氣比以前逃難時候好多了,因為這次他們不需要賣兒賣女就能有口吃的。那是他們自己種出來的糧食,官府統一管理,發了糧票,他們可以拿著糧票去官府支取他們自己的口糧。
當然擔憂還是有一些的,萬一官府吞了他們的糧食怎么辦?萬一不認這些紙票怎么辦?但跟這些擔憂相比,被金兵驅使和擄掠的恐懼壓倒了一切。
遷移老弱用了十天時間,讓三萬水軍極其忙碌,他們需要駕著大大小小的船只,將一個個遷移點的居民都運走,之后還要用更長的時間,將搶收的糧食和青壯運到同樣的地方。
可是他們缺乏經驗,光是老弱,按照計劃只需要十天,他們足足用了二十天,一直到十一月中旬才將老弱送到安全區。接下來的青壯稍微快了一些,可也用了十五天,才連人帶糧食都送到了安全區。
好在敵人一直沒來,金兵一直在淮西一帶活動,奔襲壽春之后,攻下黃州,接著渡江南下??磥硎羌庇谶^江,根本顧不到殘破的淮東,以及難啃的揚州。壽州、黃州、廬州、無為軍相繼陷落,多是官員投降,甚至連緊鄰揚州的滁州都被流寇攻陷,但金兵一直沒有進入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