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李慢侯將全部精力投入攔江戰役中,揚州這邊積累了許多矛盾來不及處理。
最大的矛盾,還是小朝廷給他帶來的,他們派來一個揚州地區最高軍官,真揚鎮撫使,還是跟李慢侯起過摩擦的流寇,曾經寇掠楚州到通州一帶的郭仲威。
真是朝里有人好做官,這個郭仲威犯下的罪行,殺他十回都夠。可是他投靠了一個好主子,曾身居宰相高位的周望。金軍南下,周望信誓旦旦要為皇帝鎮守江東,結果兀術大軍一到,他就跑去躲到了太湖。接著平江知府也跑了,還把大印交給郭仲威,之后郭仲威放了一把火后也跑了,但算起來他是最后一個逃跑的官員。所以事后追究的時候,他不但沒有被問罪,反而高升到了真州、揚州最高官員。
伴隨郭仲威到揚州擔任鎮撫使的背景是,朝廷決策機構出臺了重要政策,那就是將江北軍閥化,或者說徹底放棄江北,任命一個個軍閥來阻擋金兵南下。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一方面是文官不想也不敢到金兵南下,土寇橫行的江北任職,另一方面是所有文官都認為,江北已經不可能守了,會像河北、河南和山東一樣,成為女真人的獵場,每年一次南下打獵,朝廷繼續維持這里,沒有任何好處,還不如將這里給了那些地方勢力,讓他們拼命去阻擋金兵,為朝廷抵擋災禍。
持這種態度的官員代表是御史中丞范宗尹,歷史上后來他政治斗爭中失敗,棄守江北也成為他的一條罪狀。
報這種態度的不止范宗尹一個人,皇帝趙構也是這種想法,他還先下詔說“周建侯邦,四國有籓垣之助;唐分籓鎮,北邊無強敵之虞。永惟涼渺之資,履此艱難之運,遠巡南國,久隔中原,蓋因豪杰之徒,各奠方隅之守。是用考古之制,權時之宜,斷自荊、淮,接于畿甸,豈獨植籓籬于江表,蓋將崇屏翰于京都。欲隆鎮撫之名,為輟按廉之使。有民有社,得專制于境中;足食足兵,聽專征于閫外。若轉移其財用,與廢置夫官僚,理或應聞,事無待報。惟龍光之所被,既并享于終身;茍功烈之克彰,當永傳于后裔。尚賴連衡之力,共輸夾輔之忠。”
詔詞是直學士院綦崈禮起草的,是皇帝先起了開藩鎮的頭兒,讓群臣商討。
趙構總結經驗,從西周談起,西周分封諸侯,周邊有諸侯拱衛,所以夷狄始終威脅不到周天子。唐朝的藩鎮就是前朝的事情,唐朝建的藩鎮,一個個可是壓著北方草原民族暴打的,比如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經常派人去草原上欺負契丹人,還將契丹人的頭領騙來一起殺掉。無事就惹事,但確實很強。
趙構決口不提西周封諸侯,導致天子大權旁落,名存實亡的結局。也不提唐朝藩鎮割據,引發安史之亂,將盛唐腰斬的憾事。此時趙構已經顧不上了,完顏兀術帶大軍將他追的上天無路下地無門,甚至讓他失去了男人的能力,再也無法生育,他是真的無所顧忌了。相比下次金軍南下在來追他,藩鎮割據并不是不能接受。
于是希望將荊湖南北路、淮南東西路,京畿東西四路,統統設成藩鎮,朝廷就偏安東南一隅,讓這些藩鎮保護朝廷,他得一個偏安的結局,能成為東晉,也算圓滿。
詔書一下,范宗尹率先表示贊同,“從官集議分鎮事宜,請以京畿、淮南、湖北、京東、西地方,并分為鎮。除茶鹽之利,國計所系,合歸朝廷置官提舉外,它監司并罷;上供財賦,權免三年,馀令帥臣移用。管內州縣官許辟置,知、通令帥臣具名奏差,朝廷審量除授,遇軍興,聽從便宜。其師臣不因朝廷召擢,更不除代。如能捍御外寇,顯立大功,當議特許世襲。”
范宗尹一步到位,不但同意設立藩鎮,還提出特許世襲的建議。
這份詔書能被同意的大背景還有,呂頤浩倒臺了。呂頤浩跟周望一起擔任左右相,不像周望棄城而逃,呂頤浩一直跟著趙構,幫助趙構逃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