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避戰通泰,這是岳飛不忠的最大鐵證,這也是事實。
避戰的過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岳飛接到詔命后,帶兵到江陰之后就停留不前,上書陳述自己的困難,連長江都不敢過,根本就沒去泰州赴任。另一種說法是,岳飛去了泰州,然后金兵襲來,他撤出了泰州。
避戰的結果是,岳飛被撤職了,不久后又復任,接著就去湖南剿匪,收編了大量農民武裝,部隊大大擴充。
極力丑化岳飛的學者認為,僅憑這一點岳飛就該殺,身為軍人,不服從命令,甚至攻擊岳飛的人品,說岳飛在給朝廷的解釋中,甚至表達要把他母親妻子作為人質,請求皇帝給他安排一個江南的官職。
極力美化岳飛的學者則說,岳飛去了泰州,但不可否認岳飛沒有守泰州,他們解釋說,這是因為岳飛不愿意讓泰州老百姓被戰火波及,所以主動撤出泰州,臨走的時候,帶走了十萬泰州百姓。
其實極力丑化不需要,極力美化也沒必要,岳飛是一個人,一個生在亂世的武將,比平常時期的人更加復雜,但岳飛也十分簡單。
無可爭辯,岳飛確實避戰了,有人說著是怯戰,這就太小瞧岳飛了。岳飛真怕金兵,不至于在河北時期,不斷的帶小股部隊出擊,大可守著開封,跟杜充大魚大肉的過活。既然岳飛不怯懦,又為什么避戰呢?這其實是最理性的選擇。
岳飛懂不懂軍事?沒人會否認,他很懂。岳家軍此時能不能打敗金兵?有點常識的就該知道,此時岳家軍尚未成形,是由一批收攏了不到三個月的潰兵和流寇,甚至還有一批投降的燕云遼人組成的雜牌軍,岳家軍巔峰時期的牛皋還在河北抗金,楊再興干脆已經投降了金國,岳家軍中除了岳飛,此時還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大將,岳飛本人也只是一個剛剛從低級武將武經大夫升上來的將領,軍事能力也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大將級別。
客觀上,岳飛此時沒有力量跟金兵對抗,而他又很懂軍事,明白自己打不過金軍,通州和泰州又是一馬平川的地形,不像牛頭山還可以據險死守,在通泰地區,一旦被金軍包圍,岳飛將成為下一個趙立。作為一個優秀的將領,岳飛不肯將自己置身于險境,這是他專業的表現。如果一定要說錯誤,只能說此時岳飛身上,有保存實力的軍閥作風。
由于岳飛撤離泰州,沒有能夠救援趙立,因此就有人給他按上坐視友軍遇險不救的罪名,甚至還有人統計過,說岳飛的軍事生涯中,從來沒有成功對任何友軍進行過救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事實,但同樣有客官的原因,那就是宋軍自始至終跟北方敵人相比都欠缺機動性,沒有機動性,就很難救援別人,這種技術層面的缺陷,不是靠軍事才能能夠彌補的。
岳飛是沒能救趙立,是岳飛不想救嗎?朝廷下了詔命后,岳飛曾向劉光世求援,請求接他兩千精騎和一批糧草,口氣十分謙卑,可劉光世并沒有借給他。結果岳飛棄城而逃,先逃到渡口最后過江,囤江陰沙洲。岳飛不救趙立,主要還是無力救援,缺精兵,尤其缺精騎。負責指揮諸將的劉光世,自己都不愿意去,派了王德、麗瓊領兵去,只是在后方寫寫奏章,絕不上前線一步。此時不僅僅是岳飛,沒有一個人去救趙立。
李慢侯是比較能理解岳飛的,岳飛不是神,盡管當他面對岳飛的時候,他難免有些特殊的情緒,但他堅信岳飛是人,是人就有缺點。岳飛很懂打仗,也很懂得避敵鋒芒,否則他早就在河北戰死了。甚至在河北就是靠著一次次避戰,而活著逃到江南的。避戰,不是怯戰,這是兩個概念。
即便有了李慢侯這個變量,如今岳飛的情況依然不好。他手下的兵,依然是一萬多烏合之眾,李慢侯帶來的,不過是改善了的財政,讓岳飛不至于向別人借糧。有糧有兵,就能打仗嗎?岳飛還缺時間,李慢侯敢守揚州,是因為他在揚州苦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