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岳飛過江,實際上正是朝廷既不放心岳飛,又拿岳飛無可奈何的舉措。在江北開藩鎮,是小朝廷自己打算放棄江北,讓江北這些地方實力派充當小朝廷抵擋金軍的屏障。因此往這里塞的,都是一些小朝廷既防備又擔心的勢力。郭仲威這個巨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從平江府調到揚州。而小朝廷放心的武裝力量,張俊和劉光世,甚至是韓世忠的軍隊,全都駐扎在江南。
李慢侯現在已經對女真人沒有任何懼怕,包括他的部下,也都不在懼怕女真人。可朝廷還在怕,因為掌握朝政的文官和皇帝都在怕。李慢侯通過一場強勢的反擊戰,就能立刻建立強勢的心態,但要讓那些文官不怕都很困難,讓皇帝不怕更困難。
趙家人似乎天生膽小,或者說天生敏感,對危險氣息比常人感受的更加深刻和敏銳。所以大宋這個王朝,從趙匡胤之后,就沒有了能夠沖鋒陷陣的皇帝。這在歷代王朝中,都很少見。后來的滿清自不用說,連明朝的皇帝,都不乏喜歡親臨戰場的。宋朝以前更是這樣,漢唐的皇帝,最不缺的就是膽子。
可宋朝皇帝不但不親臨戰陣,還總想逃跑。澶淵之盟的時候,要不是有一個能上壓皇帝,下鎮群臣的權臣寇準,真宗早就跑到江南來,南宋都輪不到趙構來建立。到了宋徽宗時期,沒有了寇準這樣的人物,金軍南下,宋徽宗馬上把不得寵的太子扶上皇位,他自己帶著人跑了。只可惜逃跑也是要靠天分的,宋徽宗逃跑的天賦,顯然沒有他兒子趙構出色,趙構從更北的河北,硬是一路跑到了江南,跑到了海上,讓女真人死活抓不住他。
不讓敵人抓住,勇者擊退強敵當然鼓舞士氣,怯者成功逃亡同樣重要。假設趙構沒有逃掉,南宋是有極大可能建立不起來,連半壁江山都守不住。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南宋末期,蒙古人南下的時候,文天祥等人的抵抗精神,比汪伯彥、黃潛善等輩強得多,但南宋皇帝投降,導致文天祥、陸秀夫等人功虧一簣,最后崖山滅國。假如南宋末帝沒有投降,而是跑到海上,號召百姓反抗,以蒙古人的人口,未必能撫平江南。
所以李慢侯一面看不上趙構這個人,一面還堅信趙構有貢獻。因此李慢侯沒有推翻趙構統治的想法,但卻很有從趙構手里取得更多權力的想法,因為他堅信,這些權力在他手上,比在怯懦的文官集團和更怯懦的皇帝手里,更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既然岳飛不想當藩鎮,不想守通泰,李慢侯就更不想讓通泰成為另一個類似郭仲威這種巨寇手里的地盤,讓林永去那里是合適的。哪怕林永能力有限,就是一個粗鄙的匹夫,李慢侯也可以幫他。換另一個人,很難短期內建立起他跟林永這種長期相處的互信,信任,本身就是一種財富,因為建立信用需要高昂的成本,這就是經濟學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可沒想到林永竟然對通泰不敢興趣。
李慢侯循循善誘道“通州和泰州,可是好地方。沃野千里,還有魚鹽之利。朝廷可是開了藩鎮,明令可以世襲。你去了通泰,相當于諸侯!”
林永一副又心動又為難的模樣“手里沒兵,我去送死啊?”
這段時間,讓他最糾結的,就是李慢侯不肯讓他分兵。
可李慢侯卻從來沒拒絕過他“你可是左護軍統制啊,要兵還不容易?”
林永一喜“你要給我分兵?”
他早就想單領一軍,當了半輩子西軍,見過的大人物都是那些擁兵自重的西軍將門,這對他影響很深。他無法想象一個藩鎮能得到的好處,但手里有兵帶來的好處,可是實實在在的。擁有自己的部曲,這幾乎是每一個西軍的本能。
李慢侯道“我也沒不讓你分兵啊!我早就說過,公主護軍你可以拉走。誰想跟你走,我不攔著啊。”
林永頓時就怒了,站起來指著李慢侯的鼻子道“你又來這一套。老拿這種話搪